姜照蹙起眉,有些不悦道:“你是三朝元老,位高权重,若你都不敢开口,那这满朝文武百官,谁又敢随便说话呢?”
话已至此,赵恒则脸色微变,没话说也得找话说,便沉吟片刻,开口道:“老臣以为,如今边关平稳,暂无战事,可先调军饷赈灾,待今年税收完成,再行安排。”
他话音刚落,便有零散几个声音附和道:“臣附议。”
姜照没说话,倒是兵部尚书徐定远冷哼一声,开口道:“兵者,定国安-邦,是江山稳固的根本,纵然如今边关无战事,但眦邻南蛮、北凉,哪一个是好惹的主儿?
再者军饷发不下去,饿肚子哪只我三军将士,后方还有几十万军属等着他们养活呢。”
一行武官,深以为然,纷纷出言附和,还有人嘲讽道:“相爷没上过战场,更没杀过敌军,只是在朝中指点江山,岂能知吃了这顿不知是否还有下顿的悲壮?”
赵恒则被说的面上无光,却又不知如何反驳,只能皱着眉头忍下了。
此计不通,便有大臣道:“那就只能调拨修堤款了。”
“不可!”
这回出来反对的是工部尚书徐闻,也就是袁启如今的岳父。
徐闻道:“修堤一事,早已提上议程,也已得陛下御批,早几个月就已经做足打算,地方工人已找好,材料商也已签订字据,只等款项到齐,便能动工。
若是动了这笔银子,前功尽弃不说,万一真因此再遭天灾,堤破冲垮万亩良田,谁又能为此担保?”
他说完,屈膝跪地,掷地有声道:“黎州百姓固然要救,可其他百姓就活该受灾吗?修堤一事,已经晚了好几年了,还请陛下明断!”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问题又甩给了姜照,大殿内又恢复一片寂静。
良久,姜照才开口道:“先不说这个,黎州知州宋世泽和总兵白荣都以身殉职,朕有意派钦差前往黎州,赈灾救民,处理后事,众位卿家觉得谁当此重任?”
她看向右相秦端,问道:“秦相觉得呢?”
秦端略一思忖,拱手道:“回陛下,刑部侍郎向勤,心思缜密,大理寺少卿唐近山,文武双全,此二人都可以独当一面,堪以大用。”
秦相也是出身世家,但是他性情刚正,不屑于结党营私,向来是京都世家的一股清流。对于他推荐的人,姜照也不作猜疑,当即点头道:“那就二人一同前去,也便于彼此帮扶,商讨行事,另外再从兵部调两队军士随行保护,以防万一。”
刑部侍郎向勤、大理寺少卿唐近山、兵部尚书徐定远一同出列,叩领圣谕。
下了朝,姜照也没回寝宫,召了韩宣在御书房议事。
韩宣在翰林院编书,领的六品学士闲职,没有资格上朝参政,经姜照口述,才知道黎州发生了灾情,也知道了陛下现在的艰难。
君臣二人商讨许久,最终韩宣道:“若不修堤,真不幸遇到大雨时节,不止是农户颗粒无收,更甚牵连到两江税收,到时朝廷也依旧要出钱出粮赈灾,可谓是得不偿失。”
姜照问:“那就只能动用军饷了吗?”
韩宣长叹一口气道:“陛下,三军将士与黎州百姓,您总归要辜负一个的。”
姜照沉默不语,韩宣又道:“将军饷一分为二,先予以黎州应急,七月军饷出发,再到达边关,总能拖延一段时间,说不定会有转机。”
除此之外别无他法,姜照愁肠百转,终于还是应下了。
她在案后写圣旨的时候,韩宣突然道:“陛下,微臣食君之禄,不能为君解忧,实在是愧疚难忍,微臣愿捐献半年俸禄,用以支援黎州。”
姜照握笔的手一顿,抬眸望向他,问道:“这是你给朕出的主意?”
韩宣笑道:“有一分算一分,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你有心了。”
姜照点点头,召来元祥,把落了金印玉玺的圣旨交给他,又叮嘱一番,放他去了。
精神紧绷太久,终于稍微放松了一下,姜照忽觉眼前发黑,脚下一个踉跄,幸得及时扶住案边才勉强撑住了身子,吓得韩宣大喊一声:“陛下!”
他连忙上前搀扶,姜照摆摆手,气若游丝道:“朕没事 。”
韩宣眉头紧蹙,看着她步履艰难挪回到御案后坐稳,终于忍不住道:“陛下,圣体为重,您可千万要保重身体啊。”
这话余行秋也说过,姜照听在耳里,却不以为然。
她道:“太宗皇帝曾夜批奏折四百封,白日依旧可以揽弓射箭,神采奕奕,朕这才哪到哪儿?韩卿,没有哪个明君圣主,是单单坐在龙椅上得来的威名。”
端来茶盏喝了口冷茶,又揉了揉眉心,确认昏厥的感觉已经缓过去了,姜照看向韩宣,淡淡道:“你坐下,同朕说说这段时间赵家的情况。”
韩宣不敢抗旨,拿她没有办法,只能惟命是从。
于是君臣二人又说了好些话,到了正午时分,姜照才把韩宣放走用膳。
韩宣走的时候特意和守在殿外的高盛安嘀咕了几句,把高大总管心疼的眼泪汪汪,在他走后又召御医,又传御膳,最后一咬牙,还跑去清元殿把谢锦给请了过来。
“奴才真是一点儿法子都没有了,昨儿一夜未眠,早上到现在一次也没传膳,把自个儿关在御书房里批折子,还不让咱们进去伺候,这么折腾下来,铁打的身子也受不了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