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林子轩的这个本子加入了李慕白的因素,在《卧虎藏龙》里李慕白只是个配角。
在书中,李慕白把玉娇龙抓住,押解回京城完婚,这个过程非常简单。
但在剧本中把这个过程给延长了,出现了李慕白教训玉娇龙的情节,把老江湖和少年江湖对江湖的理解写了出来,如此就丰满了李慕白大侠的形象。
同时,让观众看到了一种传承性的东西,江湖不光是打打杀杀,也有一套自己的秩序。
如此一来,三个人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江湖。
俞秀莲和李慕白是华国社会里常见的两个典型角色,他们为道德和群体而活。
人在江湖,不能只靠武艺,还要以德服人。
正是因为道德的束缚,两人付出了青春的代价,这时候,玉娇龙的出现打破了江湖的平静,也勾起了他们内心的渴望。
每个人的心里都藏着一只猛虎,江湖上卧虎藏龙,人心何尝不是。
李桉的电影很温和,其中既有东方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也有对西方文化的接纳和妥协。
他不是那种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观众的导演,而是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一个故事。
他接受过东西方两方面的教育,了解西方人的观影习惯,善于在好莱坞严格、规范的制片范围内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或者说他找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叉点。
《卧虎藏龙》这个剧本很对路,李桉觉得有搞头,不过他要先做一件事。
那就是把剧本翻译成英文,拿给西方人看,看看西方人能不能理解这个故事。
一般而言,武侠小说很难翻译成外文,老外不懂的武侠小说的神奇,比如经脉、穴道、暗器、飞檐走壁的轻功,还有无法解释的内功。
这些词汇在外语中没有对应的单词,翻译的难度可想而知。
不光是武功方面,还有整个东方的社会架构和道德理念。
比如玉娇龙的家庭状况,玉大人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会对家里的师爷言听计从,又为什么要把女儿嫁给那样的人。
这些东方人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在老外眼里,不是没兴趣就是觉得奇怪,会产生疑问。
说到底,大家的思维逻辑和生活环境不同。
事实上,有些东西就连东方人都很难说明白,更别说是解释了,比如“江湖”是什么。
面对一种新的文化,能够吸引他们的,一个是好奇心,一个是了解,怎么通过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来跨越文化的鸿沟,首先要从剧本做起。
以前老外看武侠片,只是看武打的部分,至于剧情扯什么,他们根本不在乎。
李桉想做的不仅要拍好看的武侠片,还要让老外懂得故事的内容,起到沟通桥梁的作用。
那么第一步就是要让老外读懂剧本。
《卧虎藏龙》的剧本没有讲什么高深的武功,不像其他武侠片一样讲这个拳那个腿的,各大门派和正邪魔道等等。
老外会觉得乱,搞不懂这个人是什么门派,用的是什么武功,看了后面忘了前面,稀里糊涂,自然没办法理解故事内容。
所以,只要抓住一个重点就好了,那就是剑法,这是最简化的写法。
其次是对白,用古文有韵味,用现代文容易理解,但这两者转换起来就困难了。
李桉找了和他有过多次合作的美国编剧,叫做詹姆斯,他让詹姆斯先把剧本翻译成英文,找老外来读,看看老外对这个故事的理解有什么偏差。
哪儿有偏差,哪儿有不懂的地方,再琢磨着修改。
不管怎么说,有了这个剧本,这个项目总算是有了一线曙光。
第三百六十七章 传奇归来
林子轩回到京城的时候,离香港回归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
大家的情绪都比较亢奋,有的单位还组织了不少的活动,比如作协就有在六月份和香港作家举行文学研讨会的计划。
这种活动少不了演艺圈的参与,香港回归肯定会有文艺晚会。
能够参加这种规格的晚会是一种荣誉,歌手和演员都很积极。
电影行业同样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大致的意思是在香港回归后,要加强两地电影从业人员的交流,对香港电影实行更为开放的政策等等。
所谓的交流就是为香港演员来大陆发展提供便利,鼓励和香港电影公司合作拍片。
一些原本很难进入内地市场的香港电影,在修改后可以在内地院线上映。
电影圈内的人对此各持己见,一方面认为通过交流能够借鉴香港电影的国际化经验。
香港在学好莱坞那一套,同时又比好莱坞容易变通,它吸收了好莱坞的经验,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咱们既然学不到好莱坞的经验,不如先学香港的经验。
也有人认为那不如直接去学好莱坞的经验,那样还彻底一点。
另一方面,香港电影的进入对国产电影无疑是一种冲击,不过反正被好莱坞大片冲击惯了,大家也就不怎么担心了。
这些政策目前还看不出什么来,总体来说,电影圈较为平静。
林子轩去过香港,对香港的电影圈子不抱期望,那个圈子非常封闭和排外,还很势力,想和他们合作沟通并不容易,现在跑过去估计只能得到白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