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53页
    在农院所里也有些忙,这几年国家发展的很快,在国际上的地位渐渐增加,有几个交好的国家,研究所里接到的项目是培育出兄弟国家的优良良种,她接手的国家日常四十度高温,畜牧业发展迅速,种植业落后,端的是米饭比肉贵。这个项目对她而言不难,但其他人都很忙的样子,她也就装成很忙的样子,顺手再帮帮其他人始终攻克不下的难题。
    有才华的人怎么遮都遮不住,她想静悄悄地做个小小研究员,结果还是被挖出来当宝贝了,她还没有弄懂升职流程就被破格提拔成了农院所院长。
    还好农院所是地方级别的农院所,规模不大,上上下下只有几十个人,还能让她朝九晚五。
    她挣钱养家,金蛋蛋做饭养儿子。
    金蛋蛋有了儿子后就有了童心,他的童心一爆发,儿子的成长环境变的“恶劣”了,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了人心险恶,刚满十八岁就迫不及待地搬出去了,外面的人太善良太美好,就是骗子都蠢的可爱。
    这一次,她过四十岁,身体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小毛病,过了五十岁,行动就有些吃力了,外出时,她坐在轮椅上,他推着她。
    为了他,她撑着活过了六十岁。他的脾气太怪了,除了她能忍受的了,没人能忍受得了他,她就怕她这一走,他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住着。她不怕死,怕留他一个人。
    到底他也怕自己一个人孤单地活着,在她合眼前,他抱着她的胳膊先合眼了。
    她心安了。
    第152章 小山茶01   小山茶学医胆小严肃脸。……
    教学楼外, 大风夹着大雪,呜呼呜呼的,这大风声就把小山茶吓的不敢出门了。
    她在门口踟蹰了好久, 其他下了自习室的学生都一步一摔地走了。她不怕疼也不怕摔, 就怕大风把她刮飞,她头发里有一道长长的疤, 就是小时候大风把她吹到半空中摔的,当时缝了二十多针。
    “这都十点半了,怎么还没回来?”舍友看她迟迟不归, 担心地打电话过来。
    “风好大, 我不敢走。”
    “让你平时多吃点, 你不吃,现在后悔了吧。你看四姐,吨数大, 从来不怕这些妖风。”
    “嗯嗯,下一次一定多吃饭,你和四姐来接我好不好?”
    “等着, 马上来。”
    挂了小山茶的电话,薛兰一个跟斗从上铺翻了下来。学校大, 耐不住宿舍破,就这破宿舍也住了六个人, 六个人全是同岁,根据出生月份排序,她是老五,小山茶是老小。当妹妹的,免不了要经常跑腿给她们几个不想早起的姐姐带饭,当姐姐的, 就要在此刻发挥点作用了。
    薛兰开的免提,徐雪听见了,她就是吨数大的四姐。她喜欢跑步,每年都会参加马拉松,在刚入学时的校马拉松比赛里她还得了第五名,前四名都是体育生,她一个经管学院的不能跟专业的比。她还喜欢吃,尤其喜欢吃油炸食物,什么高热量她就喜欢吃什么,蜜三刀是她挚爱。喜欢吃又喜欢运动,让她看起来微胖,但站到体重计上的数字就顶两个小山茶了。
    徐雪和薛兰刚洗完澡,头发还湿着,刘晓翻出四个帽子给两人,“外面冷,戴两个。”
    徐雪和薛兰也不想把自己冻感冒,戴上帽子出门,出了宿舍楼大门,大风呼啸而来,两人挎着胳膊顶风走,两边是一串倒下的自行车。
    “难怪小山茶不敢回来,这大风忒刚猛。”
    被徐雪和薛兰夹在中间小山茶回到了宿舍,脱掉最外面到脚踝的黑色羽绒服,再脱掉到膝盖的红色羽绒服,最后再脱掉轻薄的白色羽绒服,穿着羊绒毛衣飞奔到电脑前,噼里啪啦,一顿只看得见手指残影的猛敲,赶在十二点前把作业发导师邮箱里。
    十一点五十九分发送成功,小山茶紧张的后背出了一层汗,手指敲的太快太狠,抽搐了。
    宿舍的五个人静静地看着她,等她的背慢慢地放松弯下来,才问她刚才忙什么。
    “导师留的作业,让写一篇针对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调理和日常检查的小论文。”
    “给了你们多长时间?”
    “一周。”
    “你之前干什么吃了?非要生死时速。”
    “看书,查资料,大脑消化。”
    做一个医学生有多苦,她们大学四年已经见识到了。她们虽然是一个宿舍的,但都不是一个专业的,各自都帮不上忙。小山茶入学结束军训的第一周去看了人体标本,回来后一个星期都是枯萎的可怜模样。
    教职工公寓楼里,张老师给正上高三的儿子辅导完生物,回到客厅里看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没有满意的,摘下来眼睛准备洗漱睡觉时又收到一份邮件,点开,错别字不少,内容却是高质量的,再看一眼谁发送过来的,果然是小山茶。
    张老师的丈夫是工程设计的,这个点才加班回来,看见妻子嘴角的笑,问道:“有什么大喜事儿吗这么开心。”
    张老师:“看见一个翠绿翠绿的小苗。”
    “张老师又想给医院推荐学生了?”
    “还没想好,这个孩子的学问和动手能力都是这一批学生里最好的,可那胆子到现在也没练出来,不敢碰死人,碰一回半个月都像晒干的萝卜,没一点精神气,这孩子不适合进医院。这一次我发现了好去处,为了公平,把机会都送到了他们手上,其他学生敷衍了事,这孩子抓住了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