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能得着什么好?君长宁今日火气也是有点儿大,我已经十七岁了,母妃以为我还能在您身边留几年?从小您就告诉我,说只有母族强大了我的婚事才有人做主,否则就只有和亲一条路可选。如今我在宫里挨到十七岁,我觉得已经挨不住了。咱们的母族不但没有越来越强,反而越来越衰。母妃,您觉得我还能撑到几时?
康嫔眼里流露出悲光,她也不知道能撑到几时,从前就想着只要白家能为她们母女说上话,将来她就可以将女儿留在身边,嫁在京都,不必走上和亲这条路。
这些年皇上一直在观望,一直没有给君长宁指婚,她总以为是皇上也舍不得嫁女儿。可是她提了几门京中的亲事,皇上也没有同意过,如今君长宁已经十七岁,她也觉得这事儿怕是拖不下去了,保不齐哪一天就突然一道婚旨赐下来,且绝对不会是京城。
君长宁有些失落地走了,霜英也没再说什么,默默退了出去。她本就是专门帮着白明珠盯稍做事的,侍候的活儿她基本不管。
霜英离开后,近侍宫女德林走了进来,俯在康嫔耳边小声地说:方才奴婢去提糕点,听到几个大太监说,二公主怕是要不好了。
康嫔一愣,你说什么?
第541章 不是还有一个公主么
东秦皇族一共七位公主,其中大公主嫁在京都,有自己的公主府,六公主七公主待嫁,其余几位都为了和亲被送到了不同的地方。
这是皇室公主的悲哀,她们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要走上一条跟母族越来越远的路,和亲几乎是她们统一的命运,如大公主那般能嫁在京都,那是极个别的。
东秦的二公主君无瑕远嫁寒甘,那已是差不多二十年之前的事情了。那是东秦第一个远嫁的公主,虽然时隔多年,可是每每提起这位二公主来,人们还是能够想起那一日天和帝嫁女,德妃娘娘哭得整个皇宫都听得见。可即便是这样哭,依然改变不了女儿远嫁的命运。
那一日,德妃亲手为二公主盖上了喜帕,目送二公主出宫,自此一病不起,一直拖到二公主平安到了寒甘,成婚之后第一封手书寄回京都,方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天和帝感怀德妃,死后追封其为贵妃。可是再高的位份,再多的荣耀又有什么用呢?女儿远嫁,就像割掉了母亲心头的一块儿肉,特别是当寒甘来迎亲之人将一块猪肉掉在钩子上递给德妃时,人人都记得德妃当时的样子。堂堂一宫主位,竟抱着那块生猪肉哭得撕心裂肺。
那叫离娘肉,是寒甘之地成婚的传统,寓意将娘亲的心头肉带走,再用一块猪肉去填补割下心头肉时留下的那块疤。
可是猪肉怎么能跟心头肉比?德妃明白,她的心头肉是再也回不来的了。
二公主出嫁那年,白明珠刚刚进宫,才入宫不到三个月就经历了这么一场公主和亲。
那次二公主的出嫁,给了白明珠这一生中最大的震撼,特别是德妃的一句话,更是让她坚定了只有母族兴旺,她将来在这宫里才有一席之地的信念。
德妃说:为什么只嫁我的女儿?还不是因为我的背后没有母族撑腰!不然那么多成年的公主,为何单挑我的无瑕?
白明珠记住了这个话,所以她一门心思希望哥哥上进,希望将来哥哥能为她和她的孩子撑腰。直到四年后她真的生下女儿,这种依赖之心就更加强烈。
二公主怎么不好了?白明珠的声音有些颤抖,也不知为何,这个消息让她有些害怕。
德林说:奴婢听那几个老太监言语,说是寒甘的书信刚到,说是二公主自打生下小王子后身子一直就不好,数月前染了风寒,拖到现在已经快油尽灯枯了。
白明珠心里突突地打起哆嗦来,刚刚还在想君长宁的婚事,这转眼就听到了二公主油尽灯枯的消息,这是在预示着什么吗?失了一个二公主,那寒甘会不会又生了再度和亲之想?
从北寒之地传书信入京需要多少时日?白明珠算计着这个脚程,八百里加急,也得走上两个月吧?
德林知她心意,轻叹了声:不止。寒甘跟东秦之间还隔着一座雪山,极难翻,据说当年二公主下嫁时,马车就差点儿翻在雪山上。如此算来,就算八百里加急,最快也得三个多月,更何况还不是八百里加急。娘娘,奴婢说句犯上的话,写书信时油尽灯枯,书信今日才到,怕是人已经
肯定是没了。白明珠站起身来,在屋子里不停地走来走去,终于忍不住又将霜英叫了进来,快去打听一下寒甘的书信上都写了些什么,除了二公主的事之外还说什么没有。
霜英点头去了,德林问她:娘娘是不是在担心六公主?
白明珠重叹了一声,是啊,长宁十七岁了,已经过了许嫁的年龄,你说那寒甘会不会不知足,会不会继续再要一位东秦的公主?
德林赶紧安慰:娘娘别想太多了,应该不会的,寒甘国君都快六十了,还有什么脸要娶咱们东秦的公主。就算为了国事,皇上也不会将自己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一个老头子,那样岂不是要被天下人嗤笑?咱们皇上是很要面子的。
白明珠觉得这话也有道理,提着的心总算是微微放下一些,可到底还没全放下来,那位小王子还不满两岁吧?快六十了还能让二公主生下小王子,想来那寒甘国君也是个不服老的人。更何况就算他自己不娶,他不是还有儿子呢么,万一要替储君求娶我们又该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