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74页
    说的是耶律信奴,他要是真有用,有没有野心,可以赐姓赵。
    耶律敖卢斡平静的站在旁边。
    “啊,没没没,没有。我大女儿今年才十五,可惜的宫人所生,你见过她,长得也不大好看。后面的年纪都小,不合适。要是做个儿女亲家还行。”耶律延禧在迁营的过程中,一直在八卦秦王、太子没有过继也能册封的问题。
    宋军大营里种师中等人都快急死了,虽然天祚帝没有任何理由谋害官家,虽然官家带了一百个彪悍的精锐,虽然官家说一旦有什么变故他直接抓天祚帝当人质确保自己的安全,可他们还是担心。
    直到有校尉策马狂奔来送信:“官家下令迁营,在中军之中,给辽主挪出千人营地。”
    大宋官员们集体震惊:“发生什么事了?”
    校尉:“天祚帝到咱们官家这儿来住几日,官家邀请的。”
    众人齐声大叫:“好啊!”
    “妙啊”耶律延禧不率先逃跑,别人谁敢跑。
    此前只想着好话劝不了这皇帝,就没想过能把他挪到宋营中,‘保护起来’。
    迁营很快,那一百宫女,一百伎乐和几十名厨子,以及其他禁军都习惯了。
    辽主的大营旌旗一切如常,辽营和宋营外都遍布岗哨,可惜这还是没能瞒过金人的耳目。
    宋辽扎营相距十里地,留出来的作为牧马饮水好,金人就派人在两军营地之间悄悄监控,虽然没看到旗帜,却看到宋主带着一百多精锐前往做客,回去一千一百多人,其中骑在马上、驴上的莺莺燕燕不计其数。其中有一个气宇轩昂的肥壮男子,和宋主并辔而行,一路谈笑风生。
    上午刚一转移,中午吃完饭就出发准备会战。
    宋辽联军没法做到齐心协力,宋朝上下都信不过辽军,只好多线安排,三万辽军去偷袭金军的粮草和羊群,其余十七万人分成三路,等到约定时间一到,就分别攻向围困中京城西、北、东三个方向的金军,南边的金军主力部队留给宋军。
    宋军虽然有十万人,却要分兵五万保护两位皇帝。
    幸好有一万熟练操控火器的禁军,他们还骑了一万匹受了多年训练,不怕听见炮声的马。
    火炮车总共二十辆,不指望造成多大的有效杀伤力,而是希望一轮齐射之后,地动山摇和浓烟、巨大的声响能吓坏金军的马匹。
    和车一起的,还有些画的花花绿绿的木板。
    林玄礼亲自检查了火炮,火炮里里外外涂满了猪油羊油,东北地区气候又干燥,一点都没上锈,油纸和油包裹的炮弹也完好无损。眼巴巴的看着他们推着一车车的火炮和炮弹渐行渐远,那些最新研究的火器,那些更高更远更强的‘正义’,正义是真的很贵。
    将领们顶盔掼甲,前来中军大营请命出战,辞别官家。这一去,胜利是必然的,自己能不能活着回来却未可知,刀剑无眼,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林玄礼也穿了自己金盔金甲,在大帐中坐着,威风凛凛,严肃非常,仔细打量这些武将:“诸位臣工,大宋十余载,未曾与强敌交战,我知道你们年年月月练兵,不敢懈怠,今日是彰显威风煞气的时刻。金国虎狼之心,有吞并所有国家的志向,朕今日命你们出兵,不是为了辽国,而是为了大宋。有道是唇亡齿寒,一旦让金国吞并辽国,其威不可挡,将来从北方南下入侵,抵挡更难。今日这一战,是防微杜渐,更是为了将金国虎狼挡在辽国境内。诸位,此事干系重大。”
    他吸了口气,想叹气又憋回去了,挨个叫着名字,夸赞了几句:“可惜朕不能同你们并肩作战。我就在这儿,看住宋辽之间的隐患,确保你们后顾无忧。等我大宋雄兵凯旋而归,朕亲自为你们祝酒。”
    将领们只是来进行出征前的仪式,轰然应诺:“遵命。”
    林玄礼亲自送到帐篷门口,目送他们上马远去。
    华梅也穿了铠甲,挎着宝刀,安安静静的站在他身后。
    谢宝在旁边微微的叹了口气,低声问:“官家,您很想亲自指挥吧。”虽然往前推进了营帐,还是差五十里,叫传令兵来回禀报再穿搭旨意,实在是来不及。官家也只好忍痛把指挥权分下去,也没有规定战术,叫他们随机应变。
    魏季礼、张叔夜、狄谏都算是文官,留在官家左右。纷纷怒视谢宝,万一把官家煽动的亲自上阵了怎么办。
    林玄礼白了他一眼:“真讨厌,不许拿这个跟我逗,我就这么点爱好。天底下有我这么好的官家吗,别的官员都得劝官家不要穷兵黩武,我可是把钱攒够、把马养够了才开始打仗。”
    贾岱玉没憋住,率先笑出声。
    军队在中军营门外行列整齐的离开,站在原地不动就能看见。
    火炮安放在车上,几百斤一尊,用驴拉着,等到了地方之后还得把驴解下来再开炮。
    耶律延禧走出营帐,目送宋军,看了一会有些羡慕:“真好啊,好多火器。好大的大炮,真漂亮啊。”
    林玄礼扼腕叹息:“只希望能一战告捷,这一仗就能打掉厚土商行五年的利润。”
    “那是当然,人说富商富可敌国,呵呵,那是他们不知道一个国家到底有多富裕。”耶律延禧看了一会之后,忽然说:“他们行军赶路还要好些时候,不若此时歌舞一番,把你从汴京带来的那些珍馐美味拿出来,也显得你我临危不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