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以孝治的礼教,在此之后彻底影响一个又一个朝代,是儒家文化治理天下的有效手段之一。
众人当然了解这个人,纷纷点头称是。
糜荏再道:杨孚曾在《异物志》中记载:交趾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在下曾对此十分好奇,因而派人前去探寻交趾。发现南雪先生记载不假,交趾确实有一种两季成熟的水稻。
在下于别庄种植的,正是这种水稻。糜荏说及此,笑意满是纯粹的良善,若能成功,在下便会禀报陛下,于天下推广这种水稻。
届时农人们种植两季水稻,不论如何总能多些粮食果腹,也是在下唯一能为他们做的事了。
众人闻之哗然。
当今文士大多出生中原,鲜少走过南方,更何谈越过岭南抵达交趾。即便有看过《异物志》之人,也大多赞叹一声交趾气候独特,未曾想过将那神奇的水稻带到中原种植。
这几十年间,亦从无一人想过,倘若中原也能种植这等神奇的双季水稻,又可以养活多少人!
但糜荏,居然就这么不动声色地将之种下了?
还是在刚买官入京,被无数人所诟病时?!
倘若没有今日这一出,他们甚至要等到这批水稻成熟,才能知晓此事;抑或这批水稻种植失败,那么以糜荏心性,定然不会再提及一句。
而他们这些人再也不会知道,曾经有这样一个满怀天下之心的青年,如此大公无私地为百姓做下这等大事!
座下众人大感动容,思及当初自己对糜荏的厌恶与诋毁,不由热泪满襟,后悔不已。
再多的赞美,再多的自省,在这个时候都显得太过苍白无力。在场不少人再度出列,大拜一礼。
糜荏回以拜礼:诸位不必如此,这不过只是在下一个不成熟的想法罢了。
他笑道,究竟能否成功,还要看上天是否愿意成全。
于是此言落下,又引众人赞口不绝。
事至于此,整场宴会已彻底被糜荏主导。
大家好似都已不再关心如何劝天子远离十常侍,转而一边品茶,一边询问起糜荏他究竟还有多少,是他们所不知道的。
此前,他们对糜荏一无所知,也毫无兴趣知道糜荏的过往;但现在,他们恨不得糜荏多说一些,好叫他们多了解一些他的思想与事迹。
糜荏当然不会自曝家底,今日他展现出来的已经够多了。
过犹不及,他当然不会犯这个错误。
等到宴会散去时,所有人对糜荏的观感已彻底转变。他们先前对糜荏又多抵触,此刻便有多推崇。
乃至于归去后,不少人写下文章记录与糜荏相处细节,感叹糜荏的品行高洁,盛赞听糜长史一席话,胜读君子十年书。
这些文章一经问世,震惊京中士族。
这糜荏究竟给他们下了什么蛊,士族们想。这些人的转变着实太过诡异,往后他们见到糜荏,是为求真相上前围观呢,还是为自身安全而躲开呢?
将被士族评价会下蛊的糜荏对此一无所知。
他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圆满洗白了自己。与宴会中人再三道别,他终于一步三停地挪到了荀府大门口。
待要上马车时,他听到身旁有熟悉的声音道:子苏。
却是一旁那架马车。有人掀开帘子,对糜荏露出一个微笑:子苏可愿赏脸,指点在下一番?
正是荀彧。
糜荏笑起来:好友之间谈何指点?文若可真是太看得上我了。
两人上了马车,行至糜府中。
有些话荀彧似乎并不想让荀爽知道,否则就近的荀府便是谈话之地。
两人来到糜府。
已是七月中旬。只是今年这天气依旧炎热不堪,丝毫没有要凉下来的征兆。
糜荏便将人引入书房。
他的书房很大,三面竖着一排排的木质书柜,整齐有秩。每格书柜上都安装着透明琉璃挡板,右上角贴这张纸条标明里头放的书籍名字。这样不仅减少了进灰尘的几率,还能精准地找到书。
荀彧尚未从这引人羡慕的书柜中回过神来,余光便瞥见糜荏将一块石头丢进水盆中。
然后,整盆水就在荀彧眼皮底下,快速结成了冰。
还冒着丝丝凉气,让两人倍感清凉。
这是硝石,糜荏道,文若喜欢的话
荀彧在反应过来前已下意识回答道:不,子苏千万不要再送给在下。
糜荏笑了。
好吧。他说,这东西目前产量有些低,等往后开采多些,我会考虑售卖。
夏季冰块是稀有的奢侈品,连天子都不能随心滥用。如今拿出去卖太过于惹眼,等他掌权了才是合适的时机。
至于何时掌权
他喝了一口凉茶,配着一旁冰块,舒服极了。
许是由着这硝石想到了茶叶与别庄中的那些水稻,荀彧叹息:子苏机敏,文若佩服万分。
他显然知道宴会当中发生的事。
其实说起来有些尴尬。
荀氏的大本营其实是在颍川,荀彧是荀爽的侄子,但生父在他幼年时故去,他并未长于京都。去年荀爽复职将荀彧带来京洛,他才在荀府一边读书一边等待机会入朝为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