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76页
    故事上:为父报仇,黑白两道,百万巨资,典型的武林套路。
    和李导其他的作品不同的是,相比与其他的女主,王大小姐的形象和性格就更为突出,更有一种武林大家之女的风范,这也为使得故事的发展和后期的心理情感描写给饱满。
    当然故事最后干掉Boss的情节,倒是让我想到了水浒传中鲁智深、杨志、曹正上二龙山时候的计策和方式如出一辙,这倒使得结尾有点落了下乘。
    显得有点虎头蛇尾了。
    丁喜和小马的塑造还是比较成功的,两个人都是属于很有个性但是个性又不矛盾的感觉。
    但是这样一对比,倒是显得王大小姐身边的丫头很弱了。
    ……
    离别钩。
    说谎的目的,如果不是为了要讨好对方,就是为了要保护自己。
    李导的寓言式武侠七种武器的第六种武器
    人物塑造上,李导有为我们带来了一个鲜活的捕快形像。
    和一般李导塑造的主角全部相同,属于社会底层毫无特点的人物设定。
    故事情节有点普通,一个反抗天大的阴谋的故事。
    主要还是通过故事却描绘出一个借骄的道理,是成年人的童话故事。
    因为是一个短篇小说,所以整体看起来比较紧凑,也有节奏感,能够体会到杨铮心中的爱恨情仇的感触;在阴谋等描写上就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一些,不是很有深度,当然这不是探案武侠,也就无关紧要了。
    离别钩相较于另外几样武器更有趣的是,他本身是一件失败的武器,但是却意外成为了最大的杀器,这也就是说的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有时候你失去的上帝或许真的会通过另外一种方式补偿给你。
    这个系列,可以说是开创性的寓言式武侠,不知道以后后有没有人能写出来?”
    “膜拜楼上大佬╭(╯ε╰)╮”
    “6666,感觉好尴尬啊,我看书没别的,就喜欢看而已,都没想过这些问题。”
    “同样是人,为何差距这么大╭(╯ε╰)╮”
    “咳咳,同样是腰间盘,为何你的却这么突出……*^_^*”
    “旧话重提,李导的七种武器系列,指的是《长生剑》、《孔雀翎》、《碧玉刀》、《霸王枪》、《多情环》和《离别钩》这六个小故事,虽然说后面还有一部,但李导并没有写出来……这久让人有点小郁闷了!。
    当然了,这些小故事围绕各种武器展开,然而着重强调的却是人心的力量。
    《长生剑》强调的是女人的笑,《孔雀翎》强调的是信心,《碧玉刀》强调诚实,《霸王枪》强调勇气,《多情环》强调仇恨,《离别钩》说的是骄者必败。
    前四个故事似乎更加皆大欢喜一些,最后两个故事都是悲剧。
    而这六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碧玉刀》和《霸王枪》,前者讲的是诚实少年终获成功地故事,一板一眼认认真真就好,比较让人安心;后者,主人公丁喜的聪明实在是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
    我是个很容易被小说人物的情绪感染的人,总害怕自己会因为书中人物的悲伤而悲伤,故而总是喜欢看喜剧。尽管有人劝说我,喜剧更多的是讽刺,在滑稽可笑或者皆大欢喜中,总是容易一笑而过,远不及悲剧那种毁灭美好带来的震撼感。
    可是我总想逃避,总害怕面对这种震撼感。
    可是每当我想起李导的“七武器系列”,我最多想起的却不是最喜欢的《碧玉刀》与《霸王枪》,而是悲剧结尾的《多情环》与《离别钩》。
    在《多情环》里,复仇就像一把火,烧尽了仇敌,也烧死了自己,仇恨的力量总是那么持久、那么破坏力巨大,然而它又是如此自发地来自于心……
    看到结尾,不禁觉得悲哀,更加悲哀的是,看不到解决的办法。
    《离别钩》就更加悲情了,主角杨铮不过是个小捕快,又是大盗的儿子,是个确确实实的小人物,却偏偏卷入了青龙会的阴谋之中。
    他要对抗的boss狄青麟,既是一个皇朝的侯爷,又是青龙会的重要人物,论武力、影响力等等,实在是差距悬殊。可是他毅然决然,最后居然付出了一只手臂的代价,用离别钩杀掉了狄青麟!作者给出了“骄者必败”的结论,我却在想,杨铮只是杀了boss,那么他之后要如何交代这件事?
    弄不好怕是要逃亡或者引颈就戮的吧?
    尽管真的是是非非必然交给后世判定,是否有道理这件事是胜利者说了算的。
    我想到了许许多多被欺凌的小民,他们无力反抗,又或者就算反抗也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种悲剧,不光是揭示了一个人的走投无路,也让我这种读者觉得无处可逃。
    悲剧远比喜剧更加震撼人心。”
    “不论是小说版还是电影版,《七种武器》都告诉我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最终是自信!
    李导的小说一句话一行,绝不拖泥带水。
    双方过招时,基本做到一剑封喉;
    或者,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干净利索。
    过瘾!”
    “顶楼上,没错,昨天晚上看完的碧玉刀,真棒,真震撼*^_^*”
    “有自卑感的人,总是会故意装得特别自大的——出自碧玉刀。”
    “我喜欢这句:人生有很多道理,本就要等到你透不过气来时,你才会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