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米国,有的大制作,票房被看好的电影,跟影院谈判之后,最常见的初始分成比例甚至高达90%比10%。
如果第二周电影有较大的票房滑落,分成比例就继续下降70%比30%,不然还会保持三周左右,后续才会调低,但最终也会停在60%比40%左右。
这跟米国影院偏爱大制作有一定原因,大制作观众人数众多,放映时间长,他们所能获得的利益也多,而且对制片方而言也是有益的,他们能够更快回本盈利,那就愿意投资制作更多大片,再次进入院线放映。
但这个情况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很少有投资超过一亿美刀的大制作,票房预测超过20亿、30亿的电影,院线方接受这样的分账方式,后续的长期放映就算分账比例高,也很难弥补损失。
可是这个事情却必须去做。
国内以后肯定会制作更多大制作的电影,科幻、奇幻、仙侠等等,没有高额投资投入,那就会是粗制滥造,很难满足国内观众被好莱坞影片洗礼后的需求,更不用说去国际市场上闯一闯了。
目前来说,周夏的电影,还有夏华影视其他几个大导演的电影,在国内丝毫不比米国大片的票房成绩差。
再加上有瞄眼院线,夏华影视还是拥有强行干这件事情的能力的。
如果其他院线不愿意接受这样的分账方式,那就在瞄眼院线,还有其他愿意接受条件的院线放映。
相信许多本来就每年营收差的影院,还是会跟着瞄眼院线一起接受这种分账比例的。
而且这个事情要是真的闹大了,那可能就会引起上面总局的关注。
说不定能从整个行业层面上,影响到上面的决策,让总局从上而下的来推动这个事情,那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也会起到推动作用。
当然考虑到国内票房分账其中有5%的电影基金,还有3.3%的营业税,这些都是院线方代缴的,地租也比米国高,初始分账可以低一些,不说制片方和院线是90%比10%的分账,70%比30%还是合理的。
如果票房出现大幅度滑落,下个礼拜这个比例也是可以调低,让双方尽量能达到互利共赢,这样才是最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的。
周夏听完张钊的报告,特鄙视他对各种情况的应对,先前的拿不准和担心也渐渐消失了。
这样的话降低了大制作的投资风险,才会有更多的投资方愿意投资大制作。
目前国内也就夏华影视,周夏的电影,敢投资超过一亿美刀,其他公司很难做这个决定。
有的公司投鼠忌器,受迫于回本压力,最终只能削减预算,让本来的大制作电影虎头蛇尾,许多地方都是不能达标,最终就沦为了烂片。
没有办法之下,许多影视公司都是对准了演员开炮,说是演员片酬太高,导致影视剧制作费用被大量使用,其他方面不足,才形成了这样的情况。
演员的身价是市场决定的。
如果身价太高,为什么要去用他?
如果没人用的话,他开再高的身价有什么用?
简而言之就是整个行业里演员是最没有话语权的,最好欺负而已,当然矛头对准了你。
周夏倒不是想为演员开脱。
演员片酬太高这个问题,是市场就能解决的事情,每每有媒体和导演等大批特批,反而不敢去触及那些深层次的利益问题,这才是真的让人感到可笑的。
就拿夏华影视的许多导演的影视剧来说,演员都愿意降低片酬来出演,这个问题又怎么解释?
谁更需要谁,那自然谈判能力就低。
演员跟好导演合作,可以获得更高的关注、提升演技、获得好评,甚至得奖,有这些好处就弥补了自降片酬的部分。
而一些公司和导演拿着一个烂项目,却妄图做个爆款,便去开天价请一些流量担当,最终落得失败后,出于报复、吸引注,为了开脱自身,投资方便让导演去公开指责演员片酬高、抠图、不敬业等等。
这难道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活该吗?
跟张钊会谈结束,他离开后,杨天真也过来报告这几天关于女团选秀的准备情况,以及跟四子中的两人谈判进展。
第1034章 导师人选,侧重点
“目前只能签约一个人,另外一个两个月后,其他两人的话还要等一到两年。”
杨天真将报告递给周夏后,又补充了一句。
“哦,这个不是先前说过了吗?最好四个都签约来,违约金有多高?这方面我们可以补偿。”周夏边看文件边疑惑问道。
“违约金确实很高,他们跟韩国的母公司都还有合约在身,国内的公司只不过是代理国内的业务,另外最重要的是另外两人应该是准备组建个人的团队。”
杨天真继续解释道。
“嗯,先签约这两个,除了那个美国籍的,另外一个也尽量签约吧。”
周夏看到文件上是小鹿和绵羊能签到公司,还算比较满意。
虽然这四人后来发展的都很好,都是顶流。
但有的因为团队操之过急,没有注重艺人其他方面,如演技、素养的培养,最终泡沫破灭,个人形象都是受到了很大影响。
倒是最晚回国发展的绵羊的团队做事比较扎实,稳打稳扎,慢慢经营人设,最终后来居上,不说是最火的,但风评和人缘是最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