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物之间产生不同的交集。
这种交叉描述的方式极大丰富了专题的内容,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影像,给读者一种立体感和层次感。
前三期分别写了林子轩、葛优和冯小刚的早年生活,一直到他们相遇。
“据说三人第一次相遇是在一家小饭馆,那家饭馆早已被拆除,消失在京城年复一年的城市建设中,老板不知所踪,我们无法了解他们当时谈了些什么,是意气相投,相见恨晚,还是说只是一场普通的饭局。”
文章中出现诸多类似猜想式的语句,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专题的题目叫做《文艺的生活》,每一篇都有一个副标题,指明所写的人物,下面有若干小标题,代表所写的故事。
在每一期结束的时候有一个预告,说出下一期的内容。
第四期写的是慕姗姗,第五期是张国立,好梦公司的那些人够她写大半年的。
这的确是个很大的题目。
如果孟净把所有人物写一遍,内容涉及到大半个京城演艺圈,相当于把九十年代演艺圈的重大事件都囊括了进去。
“有点意思,这记者看来野心不小啊。”林子轩评价道。
以前不是没有人写过林子轩和好梦公司的报导,但大多非常零散,娱乐新闻注重时效性,当下发生的热点才是读者的最爱。
很少有人通过这种方式系统的梳理演艺圈的过往。
即便是有,也是把重点放在好梦公司的发展上,就像一个娱乐王国的诞生。
孟净的切入点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张生活的大网,人是生活的载体。
这符合《叁联生活周刊》的风格,它不是一本快餐类的杂志。
“我对这记者有印象,看过她的报导,挺有想法的年轻人。”慕姗姗赞赏道。
“让公司的人关注一下吧,看看再说。”林子轩决定道。
这个专题对好梦公司没有恶意,或者说是在替他们宣传,如果在读者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就值得重视。
甚至是为孟净提供一些独家的新闻素材扩充专题的内容。
影视公司和记者之间是合作的关系,娱乐记者和影评人依附于这个圈子,是影视产业不可或缺的一环。
林子轩没有控制舆论的意思,在国内的环境下,根本不可能。
在西方,一些娱乐大亨既是电影公司的老板,旗下又有电视台和报纸,能够引导和控制舆论的风向。
国内的纸媒和电视台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好梦公司只能稍加引导。
不过网络等新兴媒体在逐渐兴起,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纸媒终将走向没落。
林子轩有加大在网络行业投资的想法,算是未雨绸缪。
孟净正在调查走访的路上,她这次调查的对象是好梦公司的第四号人物于东。
于东当年是京城电影制片厂最年轻的副科级干部,深受厂长韩三平的重用,前景一片光明。
谁都没有想到他会毅然辞职,抛弃铁饭碗,加入好梦公司。
当时的好梦公司只是众多影视公司的一员,各方面并不算突出。
很难说这个选择是对是错,如果于东留在京城电影制片厂,加入华影集团,可能是另一种光景。
如今于东引领着国内最大的民营影视公司走在了国际化的路上。
孟净想了解于东做出选择的原因,是为了理想和抱负,还是有其他的内情。
这时候,她接到了一个电话。
“孟净小姐,你好,我是好梦公司公关部门的负责人,秦鸣。我们注意到你最近写的一篇有关我们公司的文章,感谢你客观负责的态度,如果有需要,我们愿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手机里,传来一个温和的声音。
“秦经理,我能给林总做个专访么?”孟净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作为一名娱记,孟净知道秦鸣,公关部门就是负责和媒体打交道。
孟净做这个专题一方面是觉得有意思,同时也想引起好梦公司的注意。
就像是一块敲门砖,这比跑到好梦公司自报家门成功的几率更大,她证明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价值。
在她的印象里,秦鸣是一个八面玲珑的人,做事滴水不漏。
处理过好梦公司多次的新闻危机,和各家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
“我会把这点转告给林总,随后再回复你。”秦鸣回应道。
“那于总呢?我正在写一篇有关于总的报导。”孟净退而求其次,争取道。
“我会查一下于总近期的日程安排,咱们保持联络。”秦鸣如此说道。
于东是好梦公司的总经理,负责公司的对外事务,很多事情都由于东出面,他的专访比较好安排。
挂了手机,孟净精神振奋。
她和好梦公司搭上线了,只要维系好这层关系,逐步接触到好梦公司的高层,以后就有机会采访到林子轩。
想在娱记的圈子里混出头,需要一张庞大的人际关系网,否则那些明星大腕为什么要给你面子,接受采访。
这样的关系往往需要多年的经营,孟净入行不过两三年,人脉是她的劣势。
林子轩没有答应孟净的专访,主要是心态使然,他更愿意站在幕后。
而且,如今的演艺圈纷扰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