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18页
    “我记着了,还是等剧本出来再说吧。”林子轩如此说道。
    这确实是个问题,国内拍武侠剧的导演寥寥无几,他总不能从香港弄一个导演过来吧,那花费就太高了,还是用自己人放心。
    反正筹备工作还需要时间,不用太过着急。
    从姜文那边传来好消息,华影公司终于有在全国放映《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计划了。
    这个还要感谢好莱坞大片,由于好莱坞大片的票房冲击,愈发显露出国产电影的困境来。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提振国产电影的士气,就要上映一部能够卖座的国产影片。
    《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是合拍片,但终归是国内电影人制作的电影,还在国外的电影节上拿过奖,质量上有保障,还有宣传噱头。
    当然,由于这部电影题材的敏感性,华影公司在发行上相当的谨慎。
    他们决定先在全国各大城市举行一轮小范围的放映活动,如果观众看完后反响不错,社会上没有那种强烈批判的声音,到时候会在全国各大影院铺开放映。
    电影上映的日期定在了九月一日,首映放在了沪城。
    这种小范围放映并不是同时,而是一个城市一个城市的来,沪城过后才是京城等地。
    姜文对此特别高兴,他准备带着夏雨和宁静等演员前往沪城,做宣传活动。
    一个是自己拍的电影终于要和国内的观众见面了,从筹备拍摄到在影院上映经过了两年多的时间,实在是不容易。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港台地区早就上映过了,票房相当不错。
    第二点就是电影的国内票房大卖后,他能拿到分账,就有资金继续拍电影了,这才是他卖力宣传的主要原因。
    这些日子姜文没有闲着,开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后就琢磨着拍下一部电影。
    他弄了两个本子,给林子轩看了,一个就是那个讲叛徒的剧本,还有一个是关于喂猪的,说是喂猪,其实讲的还是人的事儿,里面有着隐喻呢。
    这两个本子林子轩都不看好,不是说故事不好,而是审查过不了。
    果不其然,姜文把剧本递上去后就被枪毙了,说剧本的思想有问题。
    姜文在犹豫要不要继续拍下去,法国电影商对这类富有争议的剧本挺感兴趣,愿意出资让他拍片子,只是在国内,没有得到总局批准私下拍摄的电影都是地下电影。
    一旦这类电影拿到国外去参加电影节,导演会受到总局的严厉处罚。
    姜文现在的状态很危险,往前一步就会触碰到总局的底线,他在想的是我要不要试试看呢,他骨子里有一种冒险精神。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上映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他想让林子轩到时候和他一起去沪城参加首映式,林子轩没有答应。
    要是在京城还行,那时候慕姗姗应该刚生下孩子,他才没时间乱跑呢。
    第二百七十一章 温情和冷漠
    傍晚时分,京城电影学院,在教室的一个角落,聚集着四五个人,桌子上放着些稿纸,他们正在讨论着什么。
    这种情况在电影学院很常见,学艺术的学生都富有激情,不是那种埋头苦学的类型。
    他们会就某部电影或者某个观点进行辩论,在教室、图书馆和宿舍里。
    这几个人正是林晓玲和贾章柯组成的电影小组,此时离林晓玲和林子轩的那次谈话已经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有了思路之后,林晓玲就把拍摄京城老太太和外地女孩子的想法告诉了小组成员。
    大家琢磨了一下觉得应该会有意思,通过租房把两个陌生人联系在一起,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房东和租户之间的故事,也是这个时代的真实写照。
    进入九十年代,外出打工成了一种潮流,流动人口逐年大幅增长。
    以前大家向往沿海地区,花城是他们的首选,所以就有了《外来妹》,92年之后沪城进入了浦东大开发时期,打工者多了一个选择。
    在京城,同样有进城务工人员,这些人来到陌生的地方,租房就是头等大事。
    无论是打工还是求学,远离家乡,融入新的环境,生活中难免会产生矛盾,磕磕绊绊。
    他们觉得并不一定要按照老太太和女孩子这种模式来,而是应该用更为广阔的视野来讲述外地人和本地人之间的冲突,租房子是个不错的切入点。
    学校里的学生往往喜欢指点江山,高谈阔论,一心想要描述整个变革的大时代。
    这只是前期的讨论,大家有了方向就去收集素材,也叫做体验生活。
    剧本创作不是闭门造车,要深入生活,光有一个故事梗概还不够,还要填充细节,这些细节来自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凭空想象。
    有些电影一看就是假大空,是因为里面人物的行动和对话不符合生活,观众没有认同感。
    即便是那些改编自小说的剧本也要有生活,编剧要实地走走看看,了解真实的情况。
    好的影视剧都来源于生活,又稍微高于生活。
    几个人利用课余时间在京城里转悠,林晓玲是京城人,负责和房东一类的人打交道,贾章柯等人来自外地,就和他们外地的老乡们交流。
    他们接触了不少人,谈及了来到京城打工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有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