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寒川看着电脑屏幕,想:显然,老校区那种环境、“百日冲刺”的学习压力,都没有降临在这些学生身上。
在“过去十年升学率”压力下,进行的一切决策,都是谎言。
真相是,高考舞弊案后,新上任的一中校长痛定思痛,在学校内大刀阔斧地进行革新。他亲力亲为,深入一线教学。在过去某年的文科状元采访视频中,季寒川还看到,那男生对校长进行了高度评价。
“校长给我们带过两个月历史课。也就是那两个月里,我下定决心要学文科。”
镜头前,男生温文自信,侃侃而谈,道:“之前总有‘文科无用论’,但‘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不是干巴巴的年代事件,而是一个个让我们反思的、营造更好未来的过往。我在欧老师的课上才学到这些……欧老师的上课方式很棒,听他讲课,永远不会枯燥,就像是在听评书、听故事,故事听完了,知识点也记住了。听说,我们这一届选择文科的比例比往年大幅度提高,都是欧老师的功劳。”
季寒川看到那位“欧老师”的照片。
很巧,也是个熟人,一样在白天档案室中出现过。他是这任校长的上一任,在一中待了足足十年,让一中出了十二个状元。其中有四年,文理状元都出在一中。
季寒川若有所思。
这天晚上,他潜入市图书馆。从市图书馆的过刊合订中,看到了更多关于舞弊案的细节。
他一手打手电,一手翻刊物。报纸走过很多个年头,纸质细薄,季寒川要很小心翻阅。他快速找到几条与一中有关的报道,看到的内容与白天大致相仿。只是又出了一些细节。
里面提到,记者进入某个小区,采访某位当事教师。
这只是含糊一笔。但哪怕季寒川不懂新闻学,也知道,此类写法有些不妥当。但眼下,这是一场“游戏”。
很多事,不能以常理判断。
季寒川把合订本放回原本位置,悄无声息地离开了
第125章 小区
海城是一座很大的城市, 有两千万人在其中饮食起居、工作生活。一中失踪的千余人是近来最大的案子,但也没到占据所有警力的地步。
无数起猝死集中上报, 警方焦头烂额。他们原本不觉得这是“案子”,大约只是当代社会,年轻人压力太大。可忽然有同事迟疑道:“可能是我太较真了吧。但这几个‘猝死’现场, 是不是有点共同点?”
旁人一怔。
“他们的鞋子,好像都是鞋尖对着头的。”
旁人:“……这也, 没什么,吧?”
“不是啊,鞋尖对着床这本身挺正常。有人就是这么上床的, 可你看,这两个鞋子, ”拿出一张现场照片,“摆的整整齐齐!当然,不是说人家不能整整齐齐, 可既然都‘特地摆’了, 为什么不是摆成方便早上穿的样子?一家两家是这样, 算是个人习惯。可这些全部都这样……鞋尖还都对着枕头。”
这段话说下来, 警局一片寂静。
无数人心底发毛, “你你你,别说了!”
提出这点的人忍不住道:“头儿, 你说呢?”
办公室里, 中年人狠狠抽了一口烟。
“把这几天的猝死案搜集一下!晚上都别睡了, 给家里发个消息!干活儿!”
在这同时, 季寒川站在一个老旧小区门口。
他手臂上又多了一条疤痕,“天”字后的“正”成了三笔。
上面照旧垫了一条卫生巾,被衣服裹住,从旁人角度看,不觉得哪里不对。
老旧小区往往物业很差,季寒川从容地直接进去。不用刷卡,也没人要他登记。
脚下水泥地很多地方已经碎了,季寒川绕了一圈,找到小区内老太太们集中织毛衣,聊家常的地方。是个小花园。
他长得好看。只要愿意,就能嘴甜。这会儿三言两语,逗得老太太们满脸是笑。最后问,“阿姨,侬晓得陈老师住辣啥地方?”
被这么个俊俏小伙儿喊“阿姨”,像是自己也平白年轻十岁。只是季寒川的问话,让老太太们倏忽怔愣。原本热闹的气氛一下子变得寂静。
季寒川心中反道:果然有戏。
他还是笑眯眯蹲在那里,看起来无辜又乖巧,小脸白嫩,嘴巴甜,眼睛也亮,睫毛纤卷,好像电视上都再难找到这么可心的孩子。
一个老太太问他:“侬寻伊是做啥额?”
季寒川想好了。他解释,说自己在读新闻,最近老师布置了作业,让他们对海城过去发生的某件事做一个追踪报道。
自己小组成员选择了当年那场舞弊案。
一边说,一边在身上摸。最后无奈地挠挠头,说自己忘记带学生证。
这话说的,破绽百出。只是他现在面对一群老太太,又有相貌优势。老太太们先入为主,觉得季寒川是好孩子,乖巧可爱,惹人心疼。于是此刻叹口气,相信了他的话。
其中一人说:“伊搬场了。”早在当初舞弊案闹出来,有记者在报纸上写了小区地址,那位陈老师就匆匆搬走。
季寒川想了想,问老太太们,知不知道陈老师搬去哪里。
老太太们相互看看,有些迟疑。最后,却还是告诉季寒川陈老师女儿工作的地方。
季寒川道谢,准备离开。
往小区走,恰好看到一家人开车回来。一身素服,为首的女人抱着一张黑白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