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前头头一回同容晚初说起这回事的时候,言辞间还有些不虞之处,这一回语气就轻快起来,道:“陛下知道了这件事,就把陈满拨到了夕云宫去,叫内侍省送新人进去补缺……可不是她太过放肆,引得陛下动了气?”
单送一个在身边使唤过的奴婢,还可当做是恩宠和关照。
但当下就叫人补缺,加上后头发生的事,就可以看得出皇帝是真个恼了。
容晚初听在耳朵里,当听故事似的,一面觉得新鲜,一面想到前头秦氏到她面前来的言行做派,不由得微微失笑。
她直接地道:“看来陛下昏了一回头,倒把人昏得清明了些。就是不知道这清明能稳得住几日了!”
阿敏抿唇笑了起来。
阿讷挑帘进了门。
容晚初看见了她,想起她在厅中的交代,笑道:“记得把那套杯子记了损佚,报到尚宫局去。”
阿讷见她神态温和,没有因为秦昭仪的事影响了心情,松了口气,笑盈盈地道:“可惜了,那一套还是大公子在南阳的窑特特为姑娘烧的,早知道拿个官制的给她喝也好!”
容晚初被她逗笑了,道:“往后她再来也来得及。”
阿讷就皱了皱鼻子,道:“再教她进门,是我疯了呢。”
阿敏却像是被触动了什么心思,眼神有片刻的怔忡,才垂下头来,低声道:“大公子前头传了消息进来,想见娘娘一面。”
作者有话要说:
晚初:姓秦的多来几回,我杯子都不够摔的,失策了,看来还是要记账。
第9章 南柯子(4)
太庙建在了宫城的西北角。重檐歇山顶,烧金琉璃瓦,汉白玉的广场前三十三级长阶,御沟从殿左蜿蜒而过,冬月里河面尚未结冰,大雪飘落在水面上,又化进水里潺/潺流去。
宗正卿、皇叔赵王在皇帝前方半个身位引路,身后跟着成行的内监,面容沉肃,持笏而行。
人群之中殷长阑微微抬起了头,望着前方的巍峨殿堂,面上神色不辨。
他大行之后两百年,历代的皇帝在紫微宫中添减了许多建筑。
殷氏的太庙也是其中之一。
他在世的时候,殷氏皇族尚且是个腿上的泥点子都还没有洗干净的暴发户,他选了长兄的遗腹子做自己的继承人之后,四位出身翰墨望族、博学多才的大儒足足教了两三年,才把历朝历代积攒下来的、宫中朝中十万八千端规矩,都传授给了皇太子。
那时大局新定,四海频有变乱,纷忙国事之外,他心中又牵挂着杳无所踪的阿晚,并没有更多的心思放在侄子身上。
而他克复帝都的时候,前朝的旧臣们又表现得实在温驯懂事——以至于当他终于有精力从头过问皇太子的学业,才发现他被这些名儒、和名儒背后的世家教成了一个犬儒。
他的言行举止,都与士族同鼻息。
他身上已经没有了父叔的征伐之血。
殷长阑心中说不出的失望和愧悔。
他以血流漂杵的雷霆手段,将三百年根深叶茂的大士族崔氏斩除,暂时地震慑了其他跃跃欲试的郡望,再用了三年的时间,把侄子带在身边,竭尽全力地教导他,直到大行前一天,还曾将他叫到御书房去,告诫他:边境是疥癣之患,世家是膏肓之疾。
而那个孩子满口答应着他“儿臣定不负父皇苦心”的情景,于他而言也不过是昨日的事。
大齐二百年,天下承平。
从当日的绍圣皇帝至今,一代一代的皇帝,将紫微宫营造得巍然轩阔,礼数规矩添了十足十。
没有人还记得他曾要平定世家。
以至于到了今天,权贵世族拟出了政令,可有可无地过一次殷家皇帝的手,堂皇地行于天下。
殷长阑微微垂眼,从内侍手中接过了细细的线香,亲自碾开了火,插/进了面前的紫铜香炉当中。
天光昏暗,大殿中因为皇帝的驾临而点起了星星似的鲸脂灯,香火炷头乳白色的烟雾模糊了林立的灵位。
被安置在高高供台最中间的那一尊灵牌尺寸最大,乌木清漆,泥金字迹,写着“文成武德太/祖高皇帝”,并长长的二十八字尊谥。
殷长阑隔着袅袅的烟气与自己的灵位对视,一时心中说不出的荒唐之感。
他负着手在大殿中踱了两圈,许久都没有说话。
赵王却忽而有些感慨似地开口,低声道:“陛下长大了。”
语气十分的欣慰。
殷长阑心中一动,不动声色地道:“王叔何来此言?”
赵王神态温和,含/着些许笑意。他今年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身材清瘦,面上稍稍地带着些病容,但未损盛年时的俊朗,显出些经历过风霜的姿仪来,道:“还记得从前除夕祭祖,陛下总有些避之不及似的,先帝为此生了几回的大气。”
他说着话,就有些微微的呛咳,偏过头去咳了一回,才转回头来,歉然道:“臣失态了。”
他望着殷长阑,道:“如今您也能立起来了,先帝泉下有知,想必也是十分欣慰的。”
殷长阑微微地笑了笑,没有说话。
赵王也沉默了下来,又过了些时候,才突然提起别的事来,道:“这几日陛下大喜,又一时龙体欠安,想必折子还没有来得及看过。”
殷长阑颔首,问道:“王叔提起来,可是出了什么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