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
“陛下驾崩了!”
“陛下驾崩了!”
曹丕交代完后事的当天晚上,洛阳皇城之中,响起一阵阵凄厉的哭嚎声。
曹丕,在位六年,无功而逝,谥号文帝,曹丕死后,由其子曹睿继位。
曹丕死后不久,曹真,曹休,司马懿三人便返回驻地,曹真负责镇守雍州关中,曹休负责镇守淮南合肥,司马懿负责镇守南阳宛城,樊城,以防大汉,江东来犯。
曹睿让陈群主持曹丕丧葬之事,让钟繇主持继位之事,由于曹丕并不是突然死去,病重期间做了很多准备,因此国家并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动荡。
曹丕病重数月,各地的都督又都前往洛阳,这种消息自然瞒不过江东和大汉的耳目。
成都皇城,刘禅书房。
刘禅对着诸葛亮询问道:“怎么样,那贵霜公主的身份调查清楚了吗?”
诸葛亮拱手回答道:“却是波调亲女无疑,并非宗室女,根据斥候传来的消息,此女在贵霜名声不错,也算是贤良淑德,陛下若是有意,可以纳之。”
刘禅闻言摩挲着下巴说道:“这波调居然舍得将亲女儿嫁到大汉来。”
诸葛亮沉吟道:“目前安息已被萨珊人灭亡,贵霜内忧外患,面对崛起的萨珊人,随时都有灭国之忧,因此贵霜急需获得一个强大的盟友。
虽然双方联姻,贵霜并不能从中获得实际的利益,但诚如当初阎就所说,贵霜与我大汉联姻,也可以震慑其附属国大宛,康居。
眼下贵霜内忧外患,能凭借与我大汉联姻,震慑这些附属国,对于贵霜来说,也算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波调答应联姻,也不足为奇。”
刘禅点了点头,说道:“虽然萨珊人已经灭了安息,但也需要休养生息,想要对付贵霜,短时间内是办不到的了。
西边的事情朕也暂时不想掺和,目前我大汉的头等大事,是北伐曹魏,还于旧都,朕可不想每次北伐都要经过八百里秦川了。
对了,曹丕已经病重很久了,这段时间情况如何?”
诸葛亮拱手回答道:“曹真,司马懿,曹休三人已经前往洛阳,看来曹丕怕是不行了。”
刘禅闻言笑道:“这正是北伐的大好时机啊,眼下曹丕将死不死,我军趁机北上,到出兵北上时,曹丕可能就已经死了,到时候魏国人心不稳,我军趁势进攻,必能一举克服关中。明日可召集文武,商议北伐之事。”
“诺!”
次日,文武群臣汇聚于厚德殿中。
刘禅对着一众文武说道:“日前传来消息,曹丕召曹真,曹休,司马懿入洛阳,曹丕病重数月,如今召这些地方都督前往洛阳,必是为了交代后事。
如今我益州已休养生息两年,钱粮充足,今曹丕死在旦夕,朕欲趁机北伐,不知众爱卿意下如何?”
诸葛亮立刻站了出来,拱手道:“曹丕将亡,我大汉趁机北伐,魏国必定人心动荡,可一举成功,微臣支持北伐。”
“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不可错过,理应北伐中原,还于旧都。”
“臣附议!”
“臣附议!”
大殿之中,文武群臣尽皆赞同北伐,没有任何一人反对。
历史上,诸葛亮每一次进行北伐,都是困难重重,不仅要面对敌人,还要面对自己人,因为很多人不赞同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每一次北伐之前,都得先说服自己人才行。
然而如今,大汉强盛,刘禅进行北伐,没有一个文武出言反对。
刘禅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曹丕病重,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朕决意起兵北伐关中,一举还于旧都。
众将听令!”
“臣等在!”一众文武神色一凛,纷纷起身听令。
刘禅下令道:“雍凉朕得之不过两年多,虽然经过了两年的治理,但囤积的钱粮并不多,此次北伐,必会动用陇右兵马,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避免雍凉兵马不足,所以要先调粮草。
传令梓潼太守杨怀,将梓潼囤积的粮草运往陇右。再传令巴东,巴西两地,将屯粮运往汉中。”
“诺!”负责掌管国家粮草的大司农黄权拱手接下命令。
梓潼郡位于成都的北方,剑阁关,葭萌关这些重要的关隘,都位于梓潼郡。
梓潼郡向北,通阳平关,通陇右,为了方便北伐,刘禅在梓潼郡建立了许多的军用粮仓,这两年益州北部收获的粮草,都囤积在这些粮仓中,只待大战一起,这些粮草便可以源源不断的向阳平关,陇右输送,足以支撑十万兵马一年所需。
梓潼郡屯粮不够,还可以动用蜀郡成都这边的屯粮。
而巴东,巴西之地,向北则通汉中,同样是建立了许多大粮仓,不过汉中之地人口有五十万,非常富裕,以汉中之地的钱粮,也足以支撑数万兵马一年所需。
当然,提前将粮草运过去,也是为了有备无患,因为刘禅知道,这一次的北伐,并不简单,魏国方面,肯定也做了周密的布置,这一次很有可能是一场持久战,因此很有可能形成国力的比拼。
有时候打仗,不仅是兵马将领的博弈,更是综合国力的比拼。
纵观三国战史,有很多次大战就是因为钱粮的问题而落败,比如诸葛亮五次北伐,有三次就是因为粮草供给不上而退兵。
刘禅又说道:“这一次,朕仍御驾亲征!统帅五万大军,大司马诸葛亮,司徒法正,卫尉赵云,左将军魏延,征南将军泠苞,征东将军林啸……荡寇将军林渊,安远将军柳隐,平蛮将军鄂焕……等随朕出征。
司空庞统,尚书令徐庶,右将军陈到与其他九卿留守益州。”
上一次出征,刘禅带了诸葛亮,庞统,留下了法正,赵云,徐庶三人监国。
而这一次,刘禅则留下了庞统,陈到,将赵云,法正给带上了,庞统,陈到二人同样是刘禅的心腹,能够镇守益州。
“臣等遵旨!”
一众文武拱手领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