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昭虽然没有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然而这置之古今中外而皆准的辩证唯物法,依旧将他说了个心悦诚服。
于是陈文昭沉默许久,终于长叹一声:“我戚家军重组之日,难道就要将前途命运都托付给姬大人了吗?就是不知姬大人是不是真的可以依靠之人?”
姬庆文听陈文昭的态度已有了明显的松动,便赶紧乘热打铁,说道:“我这人能不能信得过,自己再怎么说也没用。不过我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就是:我能过上舒服日子,大家就都有舒服日子过。这世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我给你们发足军饷,你们给我卖命,这样公平合理,谁都不会出卖谁。陈将军,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陈文昭已几乎被姬庆文说服,然而过去的惨痛经历,不能不让他多长了个心眼,试探着问道:“那要是有一天姬大人发不出军饷了呢?”
姬庆文沉思了一下:“资金周转困难也是说不准的。这样,要是哪天我发不出军饷了,那你们就给我多卖一个月的命,过了这一个月,若是军饷还不到位,那就任由你们自行走散,可好?”
若是姬庆文想也不想,就满口答应下来,那陈文昭还未必能够完全信任面前这个满嘴跑马的姬大人。可偏偏姬庆文加上了“一个月”的宽限期限,显得他这是深思熟虑之下做出的决定。
话说到这里,陈文昭终于放下全部戒心,朝姬庆文深深作揖道:“姬大人,既然你坦诚相待,那陈某也不能虚情假意。重新在义乌招募兵士的事情,我,答应下来了!”
姬庆文见自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请动陈文昭这位戚家军的后人出山,自然是喜不自胜,伸出手用力拍了拍陈文昭的肩膀,笑道:“陈将军一言九鼎,有你这句话我也放心了。只是不知陈将军是不是还在军籍之内,要不要我上书皇上,恢复将军的军职?”
陈文昭面色坚定地摇了摇手,答道:“姬大人招募的是乡勇团练,又不是朝廷的正规军,恢复陈某的军职作甚?倒是关于招兵、训练、军饷、兵器之类的细节,我还要同大人好好商量商量。”
姬庆文也不去强求陈文昭,却道:“在下才疏学浅,那么多细务恐怕一时没法说清。更何况这里矿洞阴冷得很,也不是说话地方。我们还是回帐篷,同随我一道来的李兄一起商量好了。”
于是姬庆文和陈文昭又沿过来的路返回帐篷之内,命人取来几盏油灯,会同李岩、李元胤两人仔细讨论组建乡勇团练的细节问题。
第一是指挥权限问题。
对于这点,最高指挥权自然在出钱募兵的姬庆文手中,可是他虽然在穿越之前已经把魔兽争霸、全面战争、三国志等几个战争模拟游戏玩得精熟,可到底没有实际军事经验。因此一开始军队的作战由陈文昭代为指挥,待姬庆文学习得差不错了,再慢慢将指挥权移交给姬庆文。然而遇到重大军情,陈文昭依旧有权参谋军务,以免姬庆文脑子一热、胡乱用兵,凭白损耗了来之不易的兵力。
第二是招募和训练兵士的问题。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李岩立即取出一本纪效新书,颇为得意地说道:“这几日,在下已将这本戚继光将军的兵书熟读过了好几遍,其中募兵和训练也是初窥门道,想必能够助陈文昭将军一臂之力。”
陈文昭却笑道:“李先生不妨想想,这部纪效新书不是什么**,刊行天下,远至朝鲜、日本、安南都能购买得到。可这世上,又有谁能编练出戚家军这样的军队呢?可见读书同用兵尽是两码事。所以李先生想要帮我,陈某固然欢迎,可这件事情必须由我主导,招募谁、不招谁,都由我一人拿主意。”
他这几句话,已尽量将语气说得客气了,语义却依旧极为生硬,让同样心高气傲的李岩听了好不舒服,偏偏他这话论据充分、逻辑严密,让饱读诗书又心思灵机敏的李岩也无从反驳。
第三是军饷问题。
姬庆文来寻陈文昭之前,就已打算好了军饷的标准他织造衙门辖下的匠户织工,要是外出打工,一天能赚一两银子,一年出工一半时间便能赚一百八十两以上然而织工毕竟有祖传的手艺在身,又要供养全家老,兵士们不能同他们相提并论因此他准备每个兵士,每年可以发饷银一百两,吃喝拉撒均由织造衙门报销。
陈文昭听了这个数目也是一愣,说道:“义乌虽也在江浙富庶之地,却地处山区,富裕程度远不比平原地带那些鱼米之乡,寻常百姓一年也就能赚十两银子。矿工收入略高些,能赚到四十两银子以上,却毕竟是个苦差事。姬大人许诺每位军士每年都有百两银子的收项,未免太高了些,可以减半发放。”
姬庆文却知道,无论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还是十七世纪的明末,最重要的东西首先是人才、其次才是银子。
只要有了足够的银子,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不惜代价将人才留在自己身边。
于是姬庆文仔细考虑了一下,想了个折衷法子,说道:“就按陈将军的主意,每个军士每年发饷银五十两。可我依旧按照每人一百两的数目准备,多出来的五十两,可以用作训练、作战时候的补贴,也能奖励训练认真、作战勇猛的兵士。至于军功赏赐,则还不在军饷之列。”
陈文昭听了这话,也觉得手上多谢能够随时赏赐给军士的银子,对士气多少也是一种激励,便欣然答应下来。
第三是兵器问题。
根据陈文昭的介绍,戚家军之所以具有超群的战斗力,兵员招募训练严格固然重要,使用的军械精锐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姬庆文从后世穿越而来,虽然不是纯武器论者,却也知道两支军队如果武器存在代差,那将会对武器落后的一方带来极大的作战压力。
于是他便让黄得功解下腰间佩刀,递给陈文昭,问道:“在下也带了一把刀作为样品,请陈将军品评品评,也不知道陈将军能不能看得上眼。”
陈文昭接过黄得功递上来的佩刀,眼中立即放出凶光,问道:“姬大人,这是倭刀!你从哪里得来的?”
戚家军成军于嘉靖三十八年,原意就是抗击当时肆虐于东南沿海的倭寇。戚家军嫡系出身的陈文昭见到当年倭寇使用的兵器,自然分外眼红。
姬庆文赶忙解释道:“是我一个托一个叫郑芝龙的朋友,从日本进口来的。他在日本那里人头熟、门路清,就连织造衙门的绸缎也是通过他销往海外的,应该是很靠得住的。”
陈文昭抽出倭刀刀刃,正面反面、上面下面地看了无数遍,不无感慨地说道:“据说当年倭刀锋利坚韧,戚老将军多次出重金命人仿制,却始终不得其法,造出的刀剑质量远比不上倭寇,不过勉强够用而已。今日姬大人手下的乡勇军士们能够用上正宗的倭刀,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在近身肉搏之中吃亏了。”
姬庆文听了高兴,便说道:“那好,我已经托那个郑芝龙照这样的倭刀采购去了。其实倭刀在日本价格也并不昂贵,好的自然还有,像今日我带来的这样的,大概十两银子一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