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卷阅读436
    常行走,沿路仍有兵士护卫商道,世家们罕见的老实,一切如常!

    本地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

    如今看到隶属永安公主的大船靠岸,犹如往烧开的油锅里泼一瓢冷水,噼里啪啦炸出一片响,半座水城都沸腾了。

    岸边邸店、客舍,桥头、曲巷的商人们,不管是在交谈的,吃饭的,饮茶的,还是躺着歇觉的,蹲着方便的,全部放下手头事务,争相跑向码头。

    健仆们跑得更快,他们急着为自家主人打听消息,好多得一点赏钱。

    人群当中,一名着竹枝锦圆领袍的青年郎君抬头望着甲板上的夹缬彩旗,凤眼斜挑,嘴唇微微勾起。

    他就知道,娘子肯定安然无恙。

    这些天他走遍各大市镇,到处流传着百花齐放,永安公主化仙而去的传说。

    北方如何他不清楚,但在南方老百姓们的心中,永安公主并没有死去,而是孝心感天动地,羽化为仙,去仙界服侍先帝,总有一日还会再回来。

    北方世家林立,豪强盘踞,老百姓们依附于当地豪强过活。

    而南方这些年商贸发展,日新月异,受益最多的自然是有门路的名门望族和商人,但感触最深的是贫苦老百姓。

    他们不懂得什么大道理,没有太大的野心,能吃饱饭,就觉得心满意足。

    他们感激谁,就把谁当成救苦救难的仙人转世。

    永安公主羽化登仙的传说越深入民心,流传得越广,越有利于阿福他们稳定人心,等将来娘子再度出现在世人们面前时,没有人敢随意轻慢她。

    青年扣紧头上的斗笠。

    一个身量矮小的男人跃下小船,登上石阶,走到青年身后,低声道:“小郎君,英国公李敬业、主簿骆宾王、唐支奇、杜求仁等聚会扬州,他们刚刚遭到贬谪,都对太后十分不满,使君命小郎君前往扬州,商讨大计。”

    他说的是方言,只有青年听得懂。

    大船靠岸了,乌压压的人群把船上的仆役堵在栈桥上。

    青年看到几个熟悉的身影,抿了抿唇。

    他转身离开。

    码头上的人实在太多了,阿福登上舷梯,又被堵了回去。

    他气得跳脚,推身边的人出去应付那帮如狼似虎的商人,“从洛阳一路南下,冬日百花齐放的传说我已经说了不下几百遍,嘴皮都快磨破了,你看外头,又有人来追问了,我不管,你出去对付他们。”

    旁边的仆役都笑了,“娘子化仙而去的故事老百姓们听多少遍都听不厌,这说明他们感念娘子。”

    阿福灌下一杯浓茶,船上的水手也缠着他一遍遍讲坊间流传的那些传说,他嗓子都哑了。

    老百姓们希望自己崇敬的人能落一个善终,所以愿意相信娘子编造出来的故事,哪怕不信,也要强迫自己信。

    阿福理解老百姓们的想法,可是为什么商队里的人也深信传说是真的?

    他们不是老奸巨猾,一文钱要掰成两半花,比泥鳅还滑溜的商人吗?怎么都不怀疑一下,听完故事以后,个个两眼放光,面色红润,好像得道成仙的是他们自己一样。

    真是匪夷所思。

    阿福摇摇头,打开包袱,拈起几片糕点吃。

    待会儿官府肯定要请他去赴宴,向他打探商队的运作情形。南来北往的商队可是他们的摇钱树,他们生怕摇钱树哪天发脾气跑了,水城又会回到以前的萧条没落。

    官府预备的宴席哪比得上府中的饭食精美,他得先吃饱肚子。

    ※

    没有人告知武太后民间的情形。

    朝中情势紧张,大臣们都等着李显和太后撕破脸,抽不出空去关心其他事情。

    年底腊月,本该是预备过年的时候,草原传来一个让众臣心中一咯噔的坏消息。

    突厥余部复辟了。

    建国之初,突厥骑兵数次打到长安脚下,掳掠妇女金银,吓得满朝文武劝李渊赶紧迁都。

    当时太宗李世民坚决反对,并立下军令状,李渊打消了迁都的想法。

    太宗皇帝是一代杰出将才,府中属臣个个能征善战,不怕突厥人。

    现在长安只剩下一堆老兵残将,能压制老将功臣的先帝才走,他们怕啊!

    武太后当即召见执失云渐。

    他胳膊上的伤还没养好,缠着厚厚的绷带,进殿以后一抱拳,直接道:“臣愿领兵迎战突厥余部。”

    武太后原本准备了一堆拉拢的话,闻言笑了笑,欣慰道:“大郎不愧是先帝教养长大的……此事就全权托付给你了。”

    她任命执失云渐为大总管。

    大总管统领各道行军,通常只有皇子宗室带兵时才能获得“大总管”的称号。

    执失云渐面不改色,要求朝廷保证粮草供应。

    武太后道:“你放心,不会亏待前线将士。”

    执失云渐谢恩告退出去。

    角落里的上官璎珞停下执笔的手,吹干纸上墨迹。

    一盏茶的辰光后,执失云渐担任大总管的消息传遍大明宫内外。

    ※

    快到除夕了,山中的积雪化尽,山峰间露出些微苍色。

    别院里装饰一新,因为还在孝期,没有大操大办,燃放爆竹,只挂起一盏盏绘年景图的竹丝灯笼。

    裴英娘坐在南窗下看信,窗边敞亮。

    信是二娘写的,她认字不多,只能大概写几百字,偏偏要模仿大人的口气用文绉绉的骈文向裴英娘问安。

    看完信,裴英娘哭笑不得,感觉自己好像在批改作业。

    她把郭文泰叫到正院,“新罗那边的气候如何?二娘他们还习惯吗?”

    郭文泰奉李旦的命令前去巴州,秘密将李贤和房氏带走,丘神勣逼死的六王,另有其人。

    李旦和裴英娘离开洛阳时,留下心腹照顾二娘、三郎和四郎,确定李贤和房氏在新罗站稳脚跟后,心腹把几个孩子一并送去新罗和父母同住。

    小孩子还是跟着自己的父母更好,免得长大了和亲生父亲生分。

    而且新罗远离长安纷争,更安全。

    郭文泰答道:“新罗多崇山峻岭,气候好像和河北道差不多,湿气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