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意志 作者:野狼獾
641 中队长的末日
国家意志为了解救运输机,隐形战机在极限距离上发射了新式的远程导弹,与之相比,r77或者pl12的射程,还真的只能称之为“中距弹”,这种导弹具备一定的航线规划能力,并非径直飞向目标,另外还有灵活的雷达开机设定,这些新的概念在理论上,可以防止提前暴露,有利于压缩对手的反应时间,是否有利于实战,也是有待考察的重点。
对付苏30这种类型的战斗机,导弹主动雷达开机时机大约就掌握在敌人飞行员差不多能凭借肉眼看到的导弹距离,指令修正精度,可以使得导弹在很近距离内一次开机捕捉到目标。以这种使用冲压发动机的导弹的速度,飞行员最后反制的时间被压缩到了3至5秒内。这样短促的时间内,能够做出的反制必然相当有限。
在本地次实战检验中,这种导弹发挥的水准并不稳定,命中率只有50,发射的导弹有一部在中段制导阶段分去向不明,不过进入末端制导的导弹基本都不负众望。
眼下3架隐形机正在15000米的高度上进入1.5倍超音速飞行,能够坚持的时间,远比那架低空逃遁的苏30mkm长得多,这个高度比较考验战机对地面雷达的隐形能力,不过无需担心加力飞行导致的红外信号暴露,因为可以确定空中没有其他的印度飞机了。
戈亚仍然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他在时刻迫近的雪山中,加力飞行了1分钟后,说服自己,敌机应该见好就收了,于是松开了节流阀。
下方的拉达克地区大部陷入敌手,他没有足够的情报来制定一条稳妥的航线,当然也不能按照最简单的线路,直接飞跃敌人头顶,那样容易被地空导弹阵地从航迹上抓到规律。
通常,那些狡猾的对手会故意潜伏不动,然后在某个自己距离发射阵地最近的时刻,突然使用制导雷达,在极短时间内发起攻击。所以,他必须不停地变化航线,让对手摸不到规律。
告警器再次闪烁不定起来,又是无法识别的类型,以及无法确定方位的雷达,他猛然警觉起来,还不是操心如何与地空导弹斗法的时候,空中那些贪得无厌的对手还没个完。
他差不多已经得出了一个结论,只要那些隐形机还在保持跟踪,中国人的地空导弹就不会掺乎进来。距离斯利那加还远,不过他已经可以探测到紫菀导弹的警戒雷达,索性加速朝着那里冲过去,希望能将相控阵制导雷达吸引过来,虽然吃不准梅内亚姆的人会不会跳过敌我识别,直接向自己开火,但是如果可以将制导雷达60°的搜索视野引向自己,即使未必能看到敌机,但是至少可以让敌机不敢贸然打开弹仓开火,说不定如此一来,后面的对手知难而退,这是他现在能想到的最好策略。他很清楚,所谓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他宁可选择面对紫菀导弹的攻击,也不愿意屁股后面跟着一个看不见的对手,毕竟地空导弹一升空他就能知道。
徐景哲安静地坐在指挥员后面,看着追击的进行,显示器上敌机再次开始加速,似乎是察觉到了隐形机的雷达照射。
从他掌握的苏35对抗猛禽对抗的战例信息中,刘兆林的战机全程被对手雷达照射了7至8次,其中有1、2次形成了跟踪,但是苏35机舱内的告警设备一次也没有起作用。
苏30mkm或者苏30mki的告警设备与苏35上面的并非一脉相承,根据订货方的需求,这些飞机使用了相当部分,禁止对中国出口的西方设备,这可能导致这些飞机对可疑雷达照射的识别能力,与中国能获得的苏35不同。如果中国隐形机在雷达功率控制上,还无法做到完全的来去无踪,利用西方设备进行检验显然是必须的。
刘兆林驾驶的苏35的电子设备,其软件是俄国人写的,要通过空战前后记录来获得当时复杂的电磁信号记录,来分析对手的藏头露尾的雷达特征,意味着要让仍然在向印度让你提供武器的俄国人掺乎进来,共享信息;所以,上面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自己隐形机的实战来摸索出这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缴获一架敌机的话,能抓到几个参与空战的印度飞行员,或许会有一定的帮助。
王铁川的人马已经去抓那两个跳伞的印度飞行员了,希望能获得一些当时机舱里的信息,徐景哲最担心自己的人马无法在那样的地形及时找到飞行员,几个钟头内,那些飞行燕就可能会冻死在山区。对于王铁川而言,这次行动可能是他的部队在本次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亮相,接下来围绕新德里的争夺战,没有他们的用武之地,势必更加依赖可以渗透进城里的巴基斯坦情报局的人马。
戈亚疯狂的计划,确实让指挥部人员大吃一惊,紫菀的照射雷达果然指向了对手,这使得已经悄悄绕到对手后方有利位置的隐形机,必须实施规避否则就无法开火,虽然即使暴露几秒钟,风险也不大,但是对于首次参战的新式飞行而言,是不允许的;大功率的地面相控阵雷达始终是个祸害,而本次任务并不包含探测敌人雷达反应的部分。
指挥员征询了飞行员意见,希望他能返航,但是被飞行员否决了。一直面无表情的徐景哲,也难免露出一丝坏笑,他知道编队长机机舱里的师长,可以否决指挥所里其他人,显然他还没打过瘾。、
原本成为这支顶尖部队的一员,是无上光荣的事情,但是眼看战争即将收尾,他们却没有机会露脸,飞行员们也难免有些心理失衡,干这个行当是需要荣誉感的,有荣誉感的人总是希望能在历史上留一笔;也许若干年后孙子辈们会问起他们:第二次中印战争你都在干什么之类的,总不能笑笑说:坐在基地休息室里看电视新闻。
2架隐形机接到长机命令,果断放弃追赶,向南飞行,投入航线保护中。2架惊魂未定的运8由于燃油不足,只能在列城机场临时降落,不过她们只是探索航线的尖兵,运力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后面真正的主力运输机正在起飞,这条航线,还需要长航程的隐形战斗机来进行保护。
唯独留下的师长座机,继续追赶老鹰队长,战机迅速向一侧绕行,避开地面雷达,速度与高度上占据的优势,可以让他迅速绕到对方侧面,差不多与对目标齐头并进的态势,当然这样的位置必然使得飞机失去了雷达扫描角度,地面建议飞行员使用被动设备跟踪目标,他按照建议照做。
飞行员关闭雷达锁定,与一般战机只有前半球搜索能力不同,这架飞机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差不多可以提供300°的扫描视野(不止一套红外跟踪设备),利用这种系统虽然无法测距,但是他可以通过地面获得这方面信息。
那架苏30打开加力时间太长,这使得他在喜马拉雅山麓干净的雪山背景下,很容易将温差暴露出来。实际上目标从未逃脱过隐形机的视野,转入被动搜索后,目标仍然在飞行员头盔上以一个亮点显示。地面告诉他20秒后可以进入比较有把握的射程。
他等了10秒钟,然后将前部弹仓打开,挂在发射架上的格斗弹,悬臂上的发射架,被翻出机体外,然后弹仓关闭,导弹留在了外面。
这种发射方式,避免了各种空气动力上的问题,可以使得飞机尽量保持速度和稳定,也使得导弹在更宽泛的条件下发射,而不至于打滚。
1.5马赫的初速,以及4500米的高度优势,使得导弹的射程可以发挥到极致。但是飞行员从刚才那名印度飞行员伶俐的躲避的动作上,看出那绝对不是泛泛之辈,并且对手的位置,决定了这是一次大离轴角度的攻击,所以不能操之过急,得给导弹留下射程上的冗余量。不过他其实知道这种格斗弹的性能,这即是一种将攻击距离,推到视距外的格斗导弹,也是一种足够让有人驾驶战斗机永远退出格斗的武器。
原则上,在它发射的一刹那,再也经验的飞行员,也注定玩不出什么花样,能够躲避这种导弹攻击的转弯,一定会让飞机先解体。这种导弹甚至还没有完成最终定型,如果印度人还能将战争继续推迟半年的话,或许他们的空军可以真正见识到这种让人绝望的武器,不过所幸的是,战争不会持续那么久了。
飞行员继续等待,等着地面更新双方距离,地面雷达阵地,放弃了利用地空导弹攻击的机会,专门给他打下手,提供一些信息。
他的电子威胁系统,可以探测到斯利那加附近至少10部印度搜索雷达,还都只是周期性的扫描,电子战术威胁显示器上,将可识别敌人雷达威胁,以红色圆形显示,以这些雷达可能看到隐形机的距离,作为红圈的半径;当他打开前弹仓放出导弹后,这些红圈的半径陡然增加了一个数量级,不过它们仍然还在发现隐形机的距离外,而s300或者紫菀导弹的照射雷达始终没有找上门来。
飞行员扣动发射扳机,2枚导弹飞离挂架,在飞机前方骤然转弯,扑向目标。师长驾驶战机从容回转,露在外面的发射滑轨自行收回机体内,与中国在巴基斯坦南部部署的雷达不同,梅内亚姆的这些雷达没有对发现隐形目标,进行过任何的优化,印度甚至不肯承认中国会在自己之前获得隐形机的可能性,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些雷达,无法在战时甚至抓住稍纵即逝的一点点机会。
2枚导弹借助高度转化的速度,一头钻进了下方笔直的云层,戈亚加力逃跑时,在雪山边留下的蒸汽尾迹迅速冷凝,形成了巨大的,足够遮挡他自己视线的云雾。在战机红外告警系统起作用前,飞行员凭着肉眼很难观察到导弹本身的尾迹。
戈亚一直紧盯着前方,座舱内已经响成了一片,斯利那加的紫菀导弹还真的不含糊,苏30mkm刚刚进入射程,就发射了2枚导弹对自己的战斗机进行拦截。
为了避免对手的电子欺骗,大部分印度地空导弹部队都不对高速战斗机,进行严格的敌我识别,实际上列城失陷后,地面部队也已经很久没有见到过己方空军了,他们有理由相信,任何一架高速接近的战斗机,都是意图不轨的中国飞机。
戈亚仗着保持的速度,一头往山下扎了下去,对付这种极限距离上发射的导弹,他并不太紧张。他的后座武器操作员,在备用的联络频道上连续呼叫,但是没有任何回答,甚高频通讯在这么远的距离上已经不管用了,这次任务准备的十分仓促,后方侦察和电子支援都不充分,甚至没有人知会过斯利纳加的防空部队,一切只能靠自己。
紫菀导弹以很高的速度,爬上一道高高的抛物线,戈亚知道在他扎下来前,必须躲到什么东西,避开地面雷达的视野。尽管大过载压迫着他的全身不能动弹,但是他仍然使劲抬起头,看着2枚导弹的惨白的火焰,犹如白天能够看到的金星一样。然后他看到了第三个不可思议的亮点,刹那间撞毁了一枚紫菀。
来不及搞清楚怎么回事,他立即开始发射箔条和曳光弹,显然苗头不对,后面的飞行员大喊起来的同时,戈亚从反光镜中看到一枚越来越大的导弹。
他下意识地在1马赫速度下,向反方向转弯,这是一个超越手册的动作,他从hud上的瞬间g值上,看到了逼近10.5的数字,随后在9g以上保持了一会儿。这架飞机强劲的动力,保证了极好的持续转弯能力,不过在追击的导弹面前这样的转弯只是小儿科,导引头的红外成像技术或许还存在一些瑕疵,竟然无法识别紫菀导弹与苏30飞机间巨大的外形差别,不过单凭着曳光弹,绝对晃不了它的眼睛。
复制本地址到浏览器看最新章节
641 中队长的末日在线阅读
641 中队长的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