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75章
    “我已经好久没有觉得哪部剧的演员演技好了,在我年轻时候很多如今的老戏骨都还被叫花瓶呢,可见现在的演员多差劲,”殷秋无弯起眼睛,回忆着青春,“我当时喜欢的演员,真的好灵哦,如今就算在演老太太,都能看出来演技碾压全场。”
    佟知隽吃惊:“这么夸张吗?现在不也有科班演员吗?虽然最火的那些不一定是科班吧,但是也有演技好的啊?”
    他捧段骁恩,一开始就不是因为他多懂演戏。他对演技的感知是有上限的,演技好到了一定程度,他就不能分辨出演员境界的差距了。
    “哪里夸张啦?现在科班演技好的都不多呢。所以我才觉得小段不错嘛,情绪表达准确,有代入感,看他完全不出戏。”殷秋无赞不绝口。
    佟知隽这才对段骁恩的优秀有了一种新的认识,他以为段骁恩的能力应该是科班演员的常态,甚至是段骁恩在追逐科班的水平,但是现在看来好像不是这么一回事?
    他翻出了杜倚芸的联系方式,询问了段骁恩到底是什么水平。
    杜老师正好在,很快就回复了:用他舒服的方式演,遇到合适的剧本,是能拿奖的水平,用我教的课本上的方式演,等他出师,无论能不能遇到合适的剧本,都是顶尖的水平。
    佟知隽感觉自己的认知被刷新了,原来段骁恩那么争气的?
    他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合适,回复了一个有些可爱但又不失端庄的表情包。
    杜倚芸又发来消息说:能够有这样的学生,是我的幸运。之前我听骁恩说,你对于我教了他这么久这件事感到惶恐,实际上不用的,挂在我身上的头衔都是虚名,不用觉得我站在云端,好像我多么高不可攀,实际上我只想尽我所能,把我毕生所学传授给如此有天赋的孩子。
    在杜倚芸眼里,二十多岁的段骁恩确实还算“孩子”。
    老艺术家的境界太高了,佟知隽由衷敬佩,也更庆幸这师生俩算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谁也没辜负谁。
    《不见硝烟》已经确定了今年能上映,段骁恩虽然是配角,但一定会重新让人认识他——几个月前还在活动上装踩到指压板的小糊咖,竟是少有人识得的骐骥!
    第一百五十四章 考察渔村
    段骁恩活动结束后,连夜回长沙了,他候机的时候,佟知隽打电话陪他聊天,最后聊到很晚才睡。
    佟知隽觉得自己真的挺没正事儿的,但是聊起来就舍不得放下手机,他控制不住自己。
    第二天起得稍微晚些,见赵予西险些迟到。
    最近的工作都还算顺利,他抽出了几天时间,打算去赵予西曾经执教的小渔村考察。
    这样的工作本来不需要佟知隽亲自做,但是做《七旅》综艺的经验告诉他,多了解人文,多观察生活,是一件好事。
    先飞省会,再几次换乘,直到天刚擦黑,他们才抵达目的地。
    这次公益考察,佟知隽没带钟天泽,钟天泽祭拜亲人后再折腾过来太麻烦,所以只带了钟好逑。
    孩子们事先不知道赵予西回来了,佟知隽和钟好逑在赵予西家安稳住了一晚。
    房子虽然破旧,但胜在干净,只是赵予西家只有一张不算宽的双人床,佟知隽和钟好逑挤挤是住下了,赵予西只能悄悄出去借住其他村民家。
    佟知隽住不惯,却意外睡得安稳,许是最后的路程过于颠簸使人疲惫,也有可能是对这个村子过分期待。
    那得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才能让赵予西割舍不下?
    天才破晓,佟知隽就醒了,没地方换衣服,他只能在床上小心翼翼,结果还是把钟好逑碰醒了,好在昨天太累了,睡得早,现在早起也不算痛苦。
    没有干净的洗手间,水龙头也是只对准了水缸,还好俩人有先见之明,带了一次性的洗漱用品。
    六点多,赵予西回来了,他有些惊讶:“怎么起这么早?”
    “听见鸡叫了。”佟知隽是在开玩笑,他没听见,他就是早起习惯了。
    赵予西也知道他开玩笑,因为公鸡三点多就开始打鸣了。
    “早上我做饭,先在我家随便吃一口,村长知道你们来了,说中午请你们过去吃饭。”赵予西一边说,一边拎着一篮子菜走向厨房。
    除开国家的帮扶,以前村里也有受到过社会募捐,但是那一次,是很多年前的洪水导致周边多个村落损失惨重,所以当时几个村子都得到了帮助。
    像佟知隽这样特意过来的,还是头一次。
    佟知隽非常能理解村长的重视,心里泛起细密的怜悯,片刻后又想起漂亮宝捐奶被收了钱的营销号diss的事情,ptsd一般把所有念头从脑海里赶了出去。
    赵予西住的房子,地皮本是渔村里某一户人家的,但是那家人搬城里去了,地方空下来,才租给赵予西,因为是按年租的,现在还没到期,所以赵予西走后也没有人动过,只是没了粮食,他才需要管邻居借一些。
    村里人质朴,这边的地虽然不太适合种菜,品质差点,但是挑给赵予西的都是最好的。
    他炒了两荤一素,又打了个鸡蛋甩袖汤,吃饱喝足后,赵予西收拾了厨房,带他们出去逛逛。
    临海的空气总是飘着咸腥味儿,佟知隽闻着这味道,有一点萎靡。
    由奢入俭难,佟知隽见识了这边简陋的条件,自然不难理解为什么村子里的人越来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