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五年后怎么样,到时候再说。
两人商议一周后,李家搬离,安西再住进来。
事情能这么顺利,韩老夫人非常高兴,乐呵呵的拉着安西,让他吃完了晚饭再回去。
安西的行礼很少,只不过一个箱子而已,这些天给两个孩子添置了一些东西,也就再多一个箱子,因而没费什么事,就完成了搬家大业。
李家是出国,许多笨重的家具带不走,索性都便宜了安西,也省的安西另外添置了。
不过除此之外,安西还需要再买一些日常用品,像是床单被子之类的,还有两个孩子学习要用到的笔墨纸砚。
韩老夫人已经让他们拜自己为师了,正式教他们启蒙。
安西眼瞧着报社那边一点消息也没有,不打算浪费时间,就给他们准备了拜师礼。
韩老夫人年轻的时候,也是位才女,琴棋书画皆通,后来随着丈夫出国留学,也学过几门外语,甚至还考进了大学学习。
回国后,周老辗转在几个学校教书,最后创办了北平大学,而韩老夫人也数次进入中学当老师。
对于教两个孩子,她简直得心应手。两个孩子也很聪慧听话,三人相伴,日子别提多滋润了。
安西这边走上了正轨,方大伯那边把儿女侄子侄女都送上了轮船后,终于空出了时间,带着三弟连夜赶来了清苑县。
安大伯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点清苑县的上上下下,银元花出去不少,消息也得了不少。
首先,关于方二弟一家遇害的经过,清苑县那边的警署已经查清楚了,是一帮盘踞在邻县山上的土匪。
他们时不时会去附近县镇打劫,这次也是方二弟一家运气不好,正好赶上了他们埋伏在那里。
这帮人心狠手辣,只要动手,就必定下死手,方家几乎无一幸免。
知道这个消息后,方大伯和方三叔恨的咬牙切齿,勉强忍住立刻报仇的心,先去二弟一家埋骨之地看看。
到了之后,两人大吃一惊,原以为他们只是被草草埋了,毕竟一伙子劫匪,难道还指望他们用心葬人?
可偏偏,方二弟一家不仅埋得好好的,甚至还立了墓碑,刻了方家人之墓。
这就让方大伯和方三叔不得不心生怀疑了,如果真像警署说的,是那帮流寇劫匪干的,那又是谁把二弟一家埋了?又怎么知道他们姓方?
方大伯询问带他们过来的警署人,不知这为我二弟一家立碑的是何人?我一定要好好谢谢他。
那人先是疑惑,这个?我不知道,大概是哪个好心人吧。
方大伯脸色一沉,怎可能是好心人?清苑县又没有认识二弟一家的人,除了那客栈里的人可能知道,其他人怎么会知道他们姓方?
难道这是有人刻意寻仇?
想到这里,方大伯和方三叔不由对视一眼,开始思考自家有什么仇家,会做出这种事?
两人在上海经营多年,说没有仇家是不可能的,但行事这么奇怪的,到真是少见。
那些人追求利益,做了抢劫的勾搭,怎么还会好好安葬人呢?
或者,是二弟在老家得罪了人,趁着这次二弟进京下手?
两人思来想去,觉得都有可能,又想不出具体是谁。
不过不管怎么,这个仇人一定要找出来,为二弟报仇。
之后,方大伯命人把墓挖开,想要带二弟一家回乡入土为安。可是之后的发现,让他们又悲又喜。
悲伤的是,那确实是他们二弟和二弟妹,欢喜的是,这里面没有两个孩子。
这是不是说,二弟的两个孩子并没有出意外?
方大伯和方三叔不敢置信,又不免心怀希望。
用棺材装殓好二弟一家的尸身,他们火速回了清苑县。先在那里安置下来,然后一边在二弟出事的附近找寻,看是否能找到两个孩子的踪迹。
虽然知道,经过这么多天,如果两孩子还在那,也许躲过了劫匪,却躲不过饿死的结局。
可那块刻着方家人之墓的墓碑,却让他们心里隐隐生出了希望,也许就是那刻墓碑之人带走了两个孩子。
那这人到底是他们仇人,还是恩人?
如果是仇人的话,他会不会苛待两个孩子?
一想到,两孩子也许在仇人手里吃苦,或者在山林里饿死,他们就心急如焚。
两人找到了二弟下榻的客栈,一一询问过后,知道他们并没有人帮着收敛尸身,不免心里失望。
可在询问的过程中,有一个伙计迟疑的道,之前有一位先生,带着两个孩子,他也向我打听过方家人的下落,不知道是不是他做的?
方大伯一震,两个孩子?那两孩子是什么样的?那位先生是什么人,你认识吗?快说!
看他这么着急,伙计就把当初遇到安西的事一五一十说了出来,包括他的穿着打扮,包括两个孩子的性别,以及品貌。
两个男孩?怎么会是两个男孩,不该是一男一女吗?方三叔疑惑的道。
方大伯心里也怀疑,那两个孩子是不是长的一模一样?
是的,是的,是一对双胞胎。伙计连忙答道。
两人心里希望大起,如果把两孩子做一样的打扮,确实容易误会成两个男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