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0页
    安西也不咻,放下背篓,打开让妇人和她的家人看里面都是些什么。
    妇人脸上一喜,压低声音和安西问价格,听到安西的报价后,脸上为难,但拿着鸭子的手却舍不得放下。
    安西看她这样子,就出了个主意,大姐,要不这样,你看看身边还有谁需要,如果你能帮我卖出去,我便宜点给也行。
    妇人眼前一亮,怎么个便宜法?
    我有二十只鸭子和五六十斤玉米面,你每帮我卖出十块钱,我就给你五毛,卖出所有的东西,我就白送你一只鸭子如何?你瞅瞅,我这鸭子,每只至少有四斤重。
    安西这么做也是为了省事,妇人为了自己白拿东西,自然会尽心尽力。而她介绍过来的都是熟人,也更加的安全。
    妇人一家果然心动了,当下就迫不及待的答应下来,然后,他们就商量着找谁不找谁。安西也不催,等着第一批客人上门。
    很快他们就确定好了人家,首先是他们的亲戚。
    妇人一家的亲戚大部分也都是纺织厂的工人,有妇人的娘家和他夫家大伯小姑子等等,
    没一会儿,他们人就到了,直接把安西第一篓的东西包圆了,尤觉得不够。
    毕竟妇人的娘家大嫂也有娘家,小姑子还有婆家亲戚,等等等等。
    安西为了方便,就直接和他们约定了破屋子里交易,只等两个小时,要是两个小时一过,他们还没来,他就把东西卖给别人。
    他们答应的很爽快,之后就急急忙忙回去找人了。
    安西回到了破屋子等着人上门,没一会儿,果然有人来了,一共七八个人,他们看了安西的东西之后,立马付钱拿货走人。
    一个个都着急着回去上班呢,没有开始那些人还想讨价还价。
    卖完了所有的东西,安西按约定,把特意留下来的一只最大的鸭子给了妇人。她可能是尝到了白得的甜头,还再三强调让安西继续找她。
    安西面上答应,转身就忘到了脑后。
    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数了数今天赚到的钱,一共一百三十多元和三十七张票据,在这个年代不算少了。
    不过安西并不满足,趁着现在靠近自家房子,还是多卖点东西,多攒点钱吧。也不知道到时候,什么时候能回来。
    之后的一个月,安西每隔三天都去县城一趟,有时候去工厂宿舍,机关大院,有时候直接去黑市交易,打一枪换一炮,总之,交易完就消失,没有下一次。
    一个月下来,安西攒了有三千多元,在这个工人工资平均二三十的年代,三千元已经很不老少了。
    何况他还有一百来张各种票证,其中全国粮票五十多张,工业票布票,以及其他零零总总的票也有五六十张,足够他用上很久的了。
    钱票都收集好了,接下来就是介绍信了。这年头出门必须要有介绍信,不管是买票,还是住旅馆,都需要介绍信。
    就算到了安树的老家,为了取信当地政府,也是需要介绍信证明的,不然会被当做间谍抓起来。
    安西拿着老人给的户口本去了县城的派出所,先给他消除户籍。
    说起来,这也是一件比较奇葩的事。
    别看老人是个守林人,长年待在深山,可他却是个城镇户口。
    这事还起源于建国后第一次人口普查。
    当时为了加强人口的管理,国家花了大力气进行人口普查,只用了半年时间,就给全国上下建立了户口。
    而这半年,正好是从春天到秋天,七个月的时间。
    老人一般只待在山里,也就每年过年的时候会下一次山,采买物资,所以完全不知道这个消息。
    等老人再一次下山,就遇到了买东西需要户口本,卖东西也需要户口本的窘境。
    他在热心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县城的派出所寻求帮助。
    派出所的民警同志认为是自己的工作失误,非常热心的想要帮助老人解决户口问题。他们走访了许多村子,但没有一个村子愿意让老人落户。
    一来,当时正是秋收,老人一落户,就必须给他分粮食,换了谁都不会乐意啊。
    老人要是他们本村的村民还好说,可是一个外来人,还是个老人,却绝对不受欢迎,自己的粮食都不够吃呢,哪里能分给外人。
    这样一来,老人就没办法建户口了,总不能给他单独立一个单位吧。
    于是这事就上报给了县领导,领导考虑到老人这么多年当护林人的辛苦,就破格给了他县城的户口,归属于派出所那条街的街道办。
    因此,老人就这样成了城里户口,而他收养的安树,自然也是城里户口。
    户籍消除之后,派出所给安西换了一个新的户口本。
    安西拿着这个户口本,去了街道办,把老人的事一说,还着重强调了老人的遗愿,表示他要出门去找寻亲生的父母。
    无论到哪个年代,孝顺的人总是得人喜欢的,所以街道办的人也没为难安西,直接开了三个月的介绍信。
    安西拿着介绍信,再三表示感谢。
    现在介绍信和钱都有了,他需要去采买一些物资,两手空空的出门不适合这个年代。
    要是真这么做了,安西肯定会成为别人眼中的另类,毕竟谁的日子都不好过,哪能什么都买新的,有就不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