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6页
    “这是……”卓季的脑袋还有点发沉,一时想不出自己今天做了什么得罪这人的事。
    小慧和常敬大气不敢出地跟着张弦走了进来,永安帝往榻上一坐,一巴掌拍在炕桌上。张弦看向卓季的眼睛里是祈求,卓季对三个可怜人挥挥手,三人立刻不仗义地溜了,张弦还关上了门。卓季起身走到炕桌另一边坐下:“陛下,气大伤身,更伤肝。”
    永安帝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但还是压不住火。卓季隔着炕桌坐下,问:“出什么事了?陛下发这么大的脾气。”
    “江南东西两道、淮南道、山南道的粮仓亏空严重!陈米偷换成旧米,新米不知去向,涉及此案的人竟然还有皇室宗亲在内!”
    有人敲了敲门,卓季:“进来。”
    常敬低着头,躬着身,抬着托盘进来了。把托盘上的茶壶、茶盅放下,常敬迅速行礼,匆匆退了出去。卓季亲自给永安帝倒茶,说:“陛下,臣给您讲一个故事吧。”
    永安帝看向他。
    卓季:“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天下粮仓’,和陛下您遇到的这事儿十分的相似。”
    这次从南方运粮救济大旱的三道,发现南方的粮仓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事儿永安帝跟卓季提过一嘴,但没细说。当时卓季就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电视剧——“天下粮仓”——讲述的是雍正驾崩,乾隆初登基时发生的粮食大案。案子的起因是天灾时发现赈灾的粮食与朝廷下拨的粮食严重不符,从而引出了一场关系到清朝生死存亡的大案。
    这个故事卓季不知道是不是正史。他的记性好,虽然当时只是匆匆浏览了一遍,但主要情节都记住了。他在这里也只是当成一个故事讲给永安帝听。等到卓季讲完,永安帝也完全平静了下来。
    “陛下,只要有利可图,就一定会有私欲。这是人的劣根性,哪个朝代都避免不了。出了这样的事,陛下要怎么做自有陛下的考量,臣就不在陛下您面前班门弄斧了。”
    永安帝的眼里杀气腾腾。
    “臣给您讲这个故事,也只是希望您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这故事还有一个姊妹篇,叫‘天下良田’。”
    卓季又大概讲了一遍,永安帝听完后语意不明地问:“那这故事里的皇帝,可是位明君?”
    “有人说他是,有人说他不是。他的爷爷为他扩张了领土,他的父亲给他留下了丰富的国库,他在历史上留下的风流艳史和奢侈享受的故事倒是挺多,他晚年宠幸一位大贪官,那位贪官被继任的帝王抄家后都足够养活整个国家了。如果陛下您在他的位置上,一定不会像他这样,肯定是一位千古名帝。”
    永安帝的眼里滑过名为愉悦的暗光。这一点卓季到没有拍马屁,在他看来,永安帝确实比那位乾隆皇帝英明得多。至少很容易就接受了他这个宿慧者。
    “说到粮食,除了多多开垦荒地以外,臣倒还有一个想法。”
    “什么想法?”
    “俣国的最东北是到哪里?”
    永安帝不假思索地回道:“河北道的北谷。”
    “北谷以北呢?”
    “属塔尔金部。塔尔金部骁勇善战。那里冬日极为严寒,据说这个时候那里已经很冷了。正因为生存不易,塔尔金部的人可以说人人皆可战。塔尔金部与北蛮、西番都是我俣国的心头大患。”
    卓季给皇帝和自己各倒了一杯茶,然后拿起杯子润了润口,说:“陛下若要对外扩张,首选,塔尔金部。”
    “为何?”
    “塔尔金部坐拥东北大片肥沃的土地,在那里种植粮食虽然一年只能熟一季,但那里地域辽阔,土壤肥厚,粮食的产量高,口感好。若能把塔尔金部的地域纳入俣国,俣国每年可以增加不少的粮食。东北地区的水稻,可是最好吃的。而且那里,森林资源也十分丰富。”
    永安帝上身猛地挺直:“那么冷的地方能种水稻?”
    “当然。那里可是黑土地,最适合种植粮食的地方。因为冷,水稻一年只有一熟。可是那里的水资源丰富,种植水稻完全不成问题。最主要的是,口感好。”
    卓季提到两次口感好,永安帝压下了问他“那一世”的事。永安帝握紧了拳头,接着又疑惑了:“既然如此,塔尔金部为何不种粮食,反而连年进犯我大俣,抢夺人畜和粮草?”
    卓季勾起一边嘴角:“那臣要不说,陛下知道那里适合种粮食吗?”
    “……”
    “一群没文化的蛮夷,您能指望他们懂什么耕作?东北林地丰富,要耕种还需先退林。东北是一块肥沃的种植区,还有一个地方,也是粮食生产的重地。”
    “哪里?”
    “江南以南。”
    永安帝皱眉:“你是说南粤?”
    卓季点点头:“我从书上看到,江南、蜀北、剑南以南是瘴气密布,虫蛇遍地的南粤。南粤人通巫蛊术,不从教化。因山林边布,毒瘴难清,虽然在俣国版图之内,却又算是自立为王,朝廷对那边的掌控力很弱。”
    永安帝:“确实如此。南粤大小部落上百,多愚昧,难以教化。明宗皇帝曾派兵镇压,结果十万大军,回来的只有不到三万。大多数士兵都是死于毒虫、热疫。”
    卓季:“抛开这些,南粤气候炎热,空气湿润,土壤虽不如东北的黑土地肥沃,但那里的粮食可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种什么都能长。有了这两个地方,陛下又何愁没有足够的粮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