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31页
    白令立刻从他这瞬间的安静里品出了什么:“世子,你在哪?”
    奚平默默将踩在那肉山都尉身上的脚丫子撤了回来:“嘶……这……可能离蛇王仙宫旧址有点近……”
    白令:“……你自己吃点好的吧。”
    九月初五,赵家人秘密于东衡祭圣的“圣宫”拜见三岳西峰的大人物,项问清也在其中,入内时,几个不显山不露水的仆从猝不及防地被墙上铭文照亮了。
    原来圣宫四壁壁画间都藏满了铭文,整个圣宫的灵气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流转,穿过人身,就会在墙上打下不同的影子,照出此人灵相。
    修士灵窍开着,经脉连通天地,灵气穿过他们身体时与穿过凡人身时不一样,灵窍面具也遮不住这点。那几个本应是凡人的仆从被灵气一打,竟都是半仙,其中还有族长贴身伺候的人,陆吾已经渗透至此!
    项问清当场发难,那几个半仙陆吾身上却不知带了什么诡异的仙器,竟从升灵中期眼皮底下溜了。这些陆吾夺路狂奔中,“正好”迎面撞见秋游归来的启阳公主车队。
    慌不择路的亡命徒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冲撞过去,云谲波诡中,身负管理陶县重任的曲珑侯远在峡江公干,却听说了千里之外的噩耗。
    而此时,三岳仙山中,一个端坐莲池中的身影感觉到了什么,微微一晃,睁开了眼。
    第123章 永明火(五)
    平静的莲花池中起了层层的涟漪,那莲花是白的,大团的莲叶也是白的。花中没有花心,找不到莲子,水下也没有淤泥,清冽极了。暗红的藕与长茎清清楚楚的在水下盘着,与那雪白的花叶对比起来越发触目惊心,像亮在光天化日之下的内脏。
    莲池中的男人一睁眼,满池的莲花都蔫巴巴地卷成了花骨朵。
    这位“羞花”的男子相貌很是惊人——他不光没有头发,连眉毛也没有,一双柳叶眼,位置略靠下,几乎长在了面孔正中间,脑门上用朱砂画了张红嘴唇,叫人一眼看不出他那脑袋是正着放还是倒着放的。
    莲池中的涟漪一直滚到了池边,突兀地停在一双雪白的脚下,白发的悬无长老凭空出现,涟漪一见他就散了,水波不自然地陡然静止。
    悬无没头没尾地开口问那池中人:“你看见什么了?”
    池中那位“羞花”道:“一桩婚事,一桩丧事。皇孙娶妻,驸马丧偶,红白都是喜事啊。”
    说着,这位“羞花”兄转过身来,用他那上下几乎对称的脑袋对准悬无长老,问道:“悬无长老,你猜我今天头放正了吗?”
    悬无没理会,那面具上画着的五官本来是时刻变化的的,面对池中这位,却诡异地保持了面无表情,突然显得不那么怪了。
    “帮我看看,陶县今后的局势。”
    “哎呀,我不看,鸟不拉屎的边陲之地,有甚好看?”池中羞花的光头拨开莲花,水鬼似的朝池边的悬无长老游了过来,“长老——师尊,你猜我今天头放正了吗?”
    这一动才叫人看出不对:此人竟没有腿。
    他下半身与那些暗红色的莲藕长在了一起,也说不好是莲花中开出一朵怪胎,还是这怪胎身上长满了花。
    “事关重大,”悬无板着脸……板着面具说道,“濯明,不要说笑。”
    这疯疯癫癫的“怪胎”竟是三岳东座之主、悬无大长老唯一的亲传弟子,名叫濯明,没有姓。
    三岳小山头林立,挤满了一掷千金的权贵子弟。不过这些人虽然说出去也算“内门”,但内门里没他们说话的份。
    三岳内门中,只有东、中、西三大主峰才有话事权。
    其中,西座峰人最多、最热闹,有一位蝉蜕长老坐镇,座下原本有十六位升灵……目前仅剩十一人,大妖邪秋杀手里折了四个,还有一个在陶县一役中受了重伤,境界跌落、修为废了。这十一位升灵每人各带一帮弟子,筑基、半仙甚至凡人鱼龙混杂,只是血统纯——西座峰的人都姓项。
    中座则是三岳掌门所在,掌门据说是当今世上离月满最近的人,常年闭关逐月,中座的事务由其四位升灵弟子共治。中座血统不纯,但门槛高,只收资质绝佳的筑基。要入中峰,须得经过层层考核,资质越优越,出身条件放得越宽——相传那位传奇的惠湘君在三岳时,便是中峰门下。
    而东座则是最特殊的一峰:银月轮在此。
    掌门不管事,西座长老主管项氏子弟,未免立场偏颇,东座悬无便成了三岳山真正的掌权人。
    与门庭若市的西座不同,镇着银月的东座是内门禁地,除掌门,任何人不得随意进出。悬无长老千年来也只收了濯明一个弟子。
    濯明不知是从哪捡回来的,相传是项氏的私生子,但生母不详,开灵窍之前人还不是“不毛之地”,但四肢瘫痪,是躺着上的灵山。入东座后三百年,再没人见过他,不少老人几乎忘了有这么个人,资历浅的基本都没听说过。
    “事关什么重大?陶县是什么兵家必争之重地吗?”濯明从水里射出一双幽暗的目光,“人口没多少,特产是邪祟,以前东衡有一版地图把那地方画丢了,小一百年都没人注意,也没耽误您什么事啊。”
    “治理不利是东衡朝廷失职,玄门不管俗事。”悬无沉声道,“眼下陶县是被下落不明的破法控制,成了‘化外’之地。灵山照应不到,久必藏污纳垢,南宛无渡海之祸还不是前车之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