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共开了两个热锅一个大蒸笼,一个大锅熬汤下饺子,一个大锅炸馓子,那个蒸笼冒着滚滚的白色蒸汽,叠了两层高,里边蒸的就是云州人过年最隆重的“八大碗”,一共八道菜:粉蒸肉,黄焖鸡,小酥肉,八宝甜米饭,方条肉带,把肘子,凤鸡咸肉,羊羔蒸肉。
看到陈三娘领着严素光进来,陈崇章随意打了个招呼,文妙安那两个小弟以及文靖安两个学生都站起来行礼拱手向严素光问好,严素光则主动向文三贵行礼,陈三娘做中间人顺利走完介绍流程,问道:“靖安和宁宴都回来了,人都齐了,你们这边什么时候好?”
文三贵道:“烫个饺子就行。”
陈三娘道:“行,你下饺子吧,我们收拾桌子摆碗筷。”
说罢带严素光走出厨房,往大门方向喊了声:“靖安,差不多可以吃饭了。”
这情形就和当年她们在云州那间豆腐铺子时一样,她在门口吆喝一声“吃饭了”,文靖安和林宁宴一帮小书生就会聚过来,不同的是如今地点换作了京城,当初那帮小书生也都成“大人物”了。
真好。
第174章 开年 尽情欢聚各赴天涯
除夕夜凌晨零点,上到皇家禁宫,下到市井巷陌,家家户户都放烟花炮竹,新的一年就在刺耳的喧闹纷繁中正式开始,桃符旧换新,人面喜相庆,第二日清晨六时开年,各家各户用各种瓜果糖饼祭拜天神,然后开门迎客,接受祝福。
文靖安和林宁宴等人虽然还够不上受邀参加皇家宴会的品级,但说到底也是东宫新贵、年轻俊臣,是执掌詹事府农事处的核心要员,一开门便有许多祝贺送到,首先是萧慈祐代表朝廷送来的红包和慰问,接着是印书局那些官员、农事处下面那些官员、国子监那些学生以及东南那些大商户都有红包送来,文靖安也终于充分认识到了什么叫做“位高权重”。
那些随红包送来的拜帖里边,上面的名字他看都没看过,也就是说这些送礼人他根本不认识,但人家就是投了拜帖送了红包,里边可都是货真价实的银票,可以换成白花花的银子,更夸张的,有人直接就在红包里塞金叶子了。
文靖安统统将那些不认识的人的红包退回去,但收下拜帖表示接受对方的好意,算是给对面留了面子,之后一概拒收来路不明的红包,只接受那些表示祝贺意义的小礼物,当然,他也要讲究礼尚往来,给萧慈祐、赵仲明等人写拜帖回礼表示祝贺。
林宁宴和陈崇章也是一样,严素光不用多说了,很多巴结丞相府的人打听到她住在文靖安家,礼物是一车车运过来的,文靖安终于又认识到为什么那些高官要员需要住在豪宅府邸里边,因为他这种小院子压根装不下那么多礼品!
还好严素光也是轻易不肯收礼的人,只挑了萧慈祐和韩延等人送来的收下,然后和陈三娘、文妙安逛城隍庙会去了。
京城的新年,初一到初五会举办规模空前的城隍庙会,相当于一个巨大的“春节大卖场”,不止是来自全国和西海的各种货物、美食,还有游神、戏法、戏剧表演等等娱乐节目,反正是怎么热闹怎么来,庙会通宵达旦,热闹非凡,将每个人拖入欢娱的海洋,来了就陷进去,不沾一身人间烟火气,神仙谁都走不掉。
这种热闹从初一的鼎盛一直往初五衰减,人们完成游玩、探亲、拜访等等所有流程,过年储存的食物也都消耗得差不多了,到了初六日,其他行业不敢说,文靖安这些当京官的就要继续上班履职了。
他们农事处隶属詹事府,那么就要先去詹事府报到,然后等萧慈祐和礼部尚书赵仲明等人在庙堂那边参加完朝会,他们这边再开始晨会,开年第一天相对宽松,太子和一众东宫辅臣都是以有说有笑开场,后面说的都是些“新年新气象”、“再接再厉报答圣上隆恩”子类的话,然后对去年做出总结,今年做出展望,根据朝廷的安排,一起商讨今年的具体工作内容。
从初五到元宵节基本都是这种口头会议,做反思、共商讨、出决策、定路线,过了十五日元宵节灯会,后面就开始根据前面的决策投入实际工作。
文靖安比其他官员忙一些,他要到印书局主编开年第一期的《新华月报》,保证正月十五全国准时开售,新年第一期至关重要,他得事无巨细负责编辑,另外也要到翰林院露个脸,他现在还挂着韩林编修的身份,十五日过后,他就不止是忙一些,而是全面开忙了。
农事处新年的第一次会议定在正月十六,地点是新工业区的办公区,要求全部官员基本到位,西海技术人员到位,部分工作人员代表到位,史称“农事处第一届全体会议”,时间是元景十九年正月十六。
老规矩由周洵主持,严素光、林宁宴等人各自总结发言,最后由文靖安发表主要讲话。
这次文靖安提出“两个坚持四个任务”。
坚持粮食增产为第一要务,坚持工业化进程推进不动摇。
第一个任务,雍州、苍州、徽州、江州和颍昌郡工业区全线动工,春耕之前完成化肥生产线建设并投入生产,新华工业区化肥生产线日夜开工,目标年产量不得少于1万吨(西海单位)。
第二个任务,成立“农事处招商局”,吸收民间资本以促进“两个坚持”。
第三个任务,水泥厂、纺织厂、炼油厂、火柴厂、肥皂厂、味精厂等项目灵活筹划,依次动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