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9页
    时砚小声道:“我若打招呼了,您肯定不能让我们出去啊!再说不是没任何意外发生吗?”
    伯夫人道:“阿砚你不在乎名声,但你有没有为敏儿着想?贵女跟人钻狗洞,说出去是什么好听的话吗?”
    时砚小声道:“那我们不说出去不就好了?”
    大嫂刘氏道:“这万一以后被谁说漏嘴了,让敏儿在小姐妹面前多没面子?”
    时砚小声道:“会因为这点小事嘲笑敏儿的,肯定不是什么好姐妹,我们纨绔朋友间,都不会说别人不想听的话,怎么贵女小姐妹还不如一群纨绔有素养呢?”
    大哥楚照砚道:“此风不可长,万一敏儿被你带坏了,天天想着往外跑可如何是好?没有一点儿女孩子该有的样子!”
    时砚大声道:“大哥,您这话可就不对了,什么叫女孩子该有的样子?天天待在家里绣花吗?那我瞧着陛下的几个公主,怎么把驸马训的服服帖帖,驸马想进公主的屋子,还要提前请示呢?这是女孩子该有的样子吗??
    我瞧着民间穷苦百姓家的女儿,跟随父兄下地种田,跟随母亲沿街叫卖补贴生活,是女孩子该有的样子吗?”
    大哥楚照砚气结:“那与咱们家情况无法相比!”
    时砚大声道:“说来说去,女孩子该是何模样,不都是做父兄的能力决定的吗?若是有人敢对敏儿叽叽歪歪,就说明大哥您和爹,你们的努力还不够,位置不够高。
    我瞧着长公主家的女儿和卖字画的书生偷情,咱们这些知情人还要装作不知,帮着遮掩,生怕别人知道咱们知情一般。
    可见,女孩子是没有固定的该有模样,大哥您若是想让敏儿将来不被别人背后说嘴,不是现在教训我不该如何,而是去努力奋斗,让自己成为万人之上的那个!
    自个儿没本事,就不要怨天尤人,我这做纨绔的儿子都知道,在外面遇上身份更高的纨绔,被别人羞辱了,就想办法找回场子,找不回就自个儿憋着,没道理回家找父母帮忙的。”
    时砚一顿嘴炮,成功让荣安伯与大哥楚照砚炸毛,二话不说就让大管家将人拉下去,在众人面前结结实实挨了十板子,关进祠堂。
    谁都拦不住。
    事实上除了敏儿,没人想拦,就是老太太也被时砚一顿惊天动地的言论给惊的不轻,想给时砚一点教训,让时砚涨涨记性。
    只有敏儿,傍晚趁着没人偷偷溜进祠堂,双眼放光的对时砚道:“二叔,敏儿觉得您说的有道理,女孩子没有固定该有的模样,娘她们说的不对。”
    时砚吃着侄女带来的大肉包子,用油汪汪的手在侄女头上揉搓:“那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女子呢?事先说好,二叔这样的肯定不行!二叔可是独一无二,谁都无法模仿复制的,要成为二叔这样的难度太大,所以二叔建议你,先定个小目标。”
    敏儿双眼亮晶晶的:“定哪个小目标呢?”
    时砚想了下,随口道:“前朝的文景太后如何?”
    敏儿疑惑:“那是谁?”
    “什么都要二叔告诉你,那成什么了?回去自个儿看书去。”时砚吃饱喝足,开始赶人,“这次带的香菇肉馅儿包子太咸,明天记得带清淡一点的,否则容易上火。”
    “哦,知道啦!明天一早敏儿就给您送来!”
    第34章 高人
    说起前朝的文景太后, 那可真是个狠人, 出身偏远地区县令家的长女,十三岁选秀进宫,在当时的贵妃手下混了三年日子没有出头,转而成为当时皇后安插在贵妃宫里的探子。
    最后贵妃倒台,她光明正大成为皇后宫中的得力大宫女, 在皇后宫中期间, 又与当时只是个皇子的文帝相识。
    因行事果断, 被文帝赏识, 文帝到了娶亲年纪,成功成为文帝的侧妃,上了皇家玉蝶,实现了身份上的阶级跨越。
    后一路辅佐文帝上位, 册封昭仪。
    然而成为皇帝的文帝很快就荒废政务,喜好享受,与美人寻欢作乐,在朝堂民间的风评不佳。
    彼时还是个昭仪的文景太后, 利用皇帝对她的信任,一不做二不休, 逐渐代替皇帝处理朝政,并且很快上手。
    文帝欣赏文景太后的才华, 也喜欢文景太后生的聪明伶俐的儿子, 于是在皇后无子的情况下, 立了文景太后的儿子为太子。偏文帝短命, 在临死前,下令让文景太后殉葬。
    文景太后先一步得到消息,送文帝上天。最终辅佐自己儿子当上皇帝,她顺理成章成为太后。
    皇帝幼小时有个一强势的母后在前面撑着,自然对皇帝十分有利,但当皇帝成年后,太后攥着手里的权利不放,没有一个皇帝能忍受成天被人呵斥教导的场面,即使这人是自己的亲娘也不行。
    于是皇帝利用前朝势力与文景太后博弈,文景太后瞧不起儿子的小手段,直接将儿子的力量强势镇压下去,然后宣布,她临朝听政了!
    直接撕下所有的遮羞布与伪装,强势的站在所有人面前,痛痛快快的享受了一把坐在皇帝宝座上的感觉。
    至于亲生儿子?一个想弄死自己亲娘的儿子,文景太后大概觉得,还不如生块叉烧吧?于是让儿子乖乖呆在后宫,和他父皇一样,跟美人共处一室,给文景太后平安的生下健康聪明的孙子比较重要。
    这位活了八十岁的老人,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凡读史之人,就没有不知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