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7页
    容璟眉头蹙了半晌,把脑袋往前凑,“父皇,儿臣有个主意。”
    这一段日子,端王忙着封查地市,又因为刺杀容璟失利,损失惨重,很是消停了一阵子。
    唐果儿得以清闲下来,开始琢磨□□火炮。打东滨光有船不行啊,在海上干追着人家跑?撵跑了还会回来的。没用。
    可一个暴雨梨花针已经让皇帝吓破了胆了,□□火炮?还是算了吧。
    那么,射火箭?扔石头?弄个投石机扔石头?好像也可以。好吧,冷兵器时代,还是不要鼓捣□□了吧。虽然,她对枪似乎有种奇怪的热衷。
    莫非,她穿越前……唐果儿甩甩脑袋,罢了,管以前是干什么的,反正也回不去了。还是在这里好好过吧。
    唐果儿这次找的是兵部尚书张长弓。
    “王妃要造弩机?”
    唐果儿一看他的神色就明白什么意思,“不是造,是改造。我知道咱们已经有弩机了,我们可以改造一下,让它射得更远,投掷更重的东西嘛!”
    张长弓有了兴致,“这个可行。王妃打算怎么改造?”
    唐果儿:“这个弩机,陆地上可以用,船上也可以用。先是要固定住,底盘要稳,你看这里……”说着摊开图纸,指了指其中几个地方。
    “还有,为了灵活方便,弩机还可以固定在车架子上,随时可以推走。使用的时候,固定住车架子就可以了。”
    “然后,要射得远,弹性就要足,要够结实,材料就得换一换;再有这里,设置这几个机关,就可以投掷更重的东西,却使用更少的人力。”
    “张尚书觉得如何?”
    张长弓笑道:“通俗易懂,但想到却不容易,王妃睿智。只是下官有一事不明。”
    唐果儿笑着看着他道:“噢?”
    想必是问她为什么找他而不是韩墨羽了。
    果然张长弓问道:“王妃以往都是直接找韩尚书的,这回怎地想起找下官了?”
    唐果儿笑道:“张尚书说得对。其实先前有几样东西是应该与张尚书也说一声的。”
    “毕竟是些兵器船舰,兵部才是行家。不瞒张尚书说,先前我考虑得太多,做起事情来未免有些束手束脚。”
    “如今仔细一想,还是做点实事比较重要,总不能别人说一两句闲话,就什么都不敢做了。”
    “战傀,轻甲,弩机,战船,若让我说,既属兵部,也属工部,两者协同,结合工部的能工巧匠和兵部的实战经验,才能造得好。”
    “当然,若是能专门设立一个兵工部也不错。”
    张长弓眼睛一亮,“兵工部?”
    唐果儿笑道:“是啊,工部还要忙着修路架桥,修建水利,也是很忙的;兵部战时要作战,闲时要练兵,还要建立军校,培养作战人才,还要农耕,自给自足……”
    张长弓:“自给自足?”
    唐果儿:“咱们大荣朝人少,一个男丁去当兵了,就少了一个男丁去耕作。”
    “如今非战时,士兵们可以上午操练,下午农耕,自给自足;长期下来,也能有些粮食储备。”
    “这样不至于士兵吃不饱,而到战时,粮草方面也不至于被掣肘了。”
    张长弓点头沉思,又道:“那军校呢?”
    唐果儿:“咱们大荣朝有国子监,培养文人,往各部输送人才;自然也可以有军校,培养武人,往战场输送人才。”
    “就譬如这战傀出来了,要教人学会保养吧,有问题了要会维修吧?这弩机得要有人会操作吧?这战船,大卡车,得有人会开吧?当然,卡车也不只是军用,民用用到的更多。”
    “除了这些技术兵种之外,军校还可以培养作战指挥人才。国子监可以培养出宰相、六部大员,军校也可以培养出大将军。”
    “在军校里学习过的士兵,再经过军队练兵,到了战场上就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亡;如此军队不至于被迫大规模征丁,大荣朝人口才会兴旺,各地才会繁荣。”
    听唐果儿说完,张长弓感慨道:“听王妃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第二日。早朝。
    张长弓请立兵工部,接收战傀、轻甲、战船、弩机制造事宜,同时从兵部和工部各招收几十余人。
    容宽准奏,让离王容璃暂领兵工部部长一职,级别低于六部,却独立于六部之外,由内阁直接管辖。
    换句话说,主要由林相林斐管辖。潘右相年事已高,早已不怎么管事了,三日倒有两日称病不上朝。容宽不为所动,也不撤他的职。
    容璃现在暂任的城防军统领一职,由张长弓推荐的朱一平接任。也是皇上的人。
    后来,唐果儿笑着跟容璟说,容璃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不过这个兵工部长,应该能做得安稳点了。
    张长弓请奏第二件,要建立振荣军堂。培养武将,培养优秀士兵,振兴大荣朝,是为振荣。
    此言一出,殿上顿时沸腾了。
    不像兵工部,是兵部和工部各自抽出一些杰出人才合成的高精尖部门,外人削尖了脑袋都未必进得去;这振荣军堂,是学堂啊!武人的出路啊!谁家没有个不爱念书的子弟啊!
    不待皇上说什么,立时有人发问:“张尚书,这军堂,招收学子有什么条件吗?”
    张长弓:“十五岁到二十岁男子,皆可报名,通过文考和武考,便可成为振荣军堂的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