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4页
    【十一月三号】:真不让人消停,现在不带孩子晨跑了,天天在家里打军体拳。
    纪淮看着这一个个字, 她其实没有多大记忆了, 不记得手掌心里的疼痛,也不记得那个因为她缝针而掉眼泪的男人的长相了。
    来年的日记写的最少。
    【八月十二号】:小孩今天生日。
    【十一月四号】:跟我说什么家国大义, 你个混蛋。
    【十二月十七号】:离婚就离婚,到时候你死了, 我就带着你闺女改嫁。
    这一年就写了不过三天的日记。后年,也不多。
    【四月十一号】:前两天家里来了个人,通知我把你的衣服和东西都处理干净。今天我把结婚照烧光了,你的衣服也处理掉了。
    纪淮看着上面的只言片语, 大概知道她爸妈那时候应该是分开了。
    最后一条日记是纪淮五岁的那年, 落款时间是冬天。
    【十二月十七号】:今天在电视上看见拐卖儿童的新闻,有个年纪比你还小的男人在见义勇为中牺牲了。周己清,你要平安。你要把那个跨国拐卖妇女儿童的混蛋抓住, 然后回来再娶我一次。
    蒋绥惟的日记停在了那一天,整本日记还剩下大半纸张未动,纪淮手指贴着纸张的侧面,将日记本微微弯曲,一张张纸飞快地从她的指腹擦过。
    恍惚之间她好像看见了隐藏在某一页中的一行字,重新慢慢的找。
    在很靠后的一页上,一个完全区别于前面日记主人隽秀行楷的字迹。
    笔锋有力,笔势不羁张扬。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
    陈逾司睡醒后看手机,总有一种自己在批奏章的错觉。
    睡眼婆娑的下了床,拎起地上的书包,重新回了被窝。将纪淮拍来的考卷找出来,再找到她问的题目,脑子还没有清醒,他做得也不快。
    但好歹是把题目写出来了,将解题步骤拍给纪淮,紧接着随手把考卷扔到旁边。
    闭眼还没再睡,电话就打来了。
    “喂,我看不懂那个换算,你是不是写错了?”
    陈逾司把手从被窝里伸出去,摸到了床边的考卷,看了眼:“恩,算错了。”
    “你居然会算错。”电话那头小声嘀咕。
    纪淮按照陈逾司发来的解题步骤的提示重新改成正确的,有人给她一开始捋清楚之后她能自己写了。
    听见电话那头传来细细簌簌的声音。
    纪淮好奇:“恩?你不会还没起床吧?”
    初醒的嗓子还有点哑,有些发痒,陈逾司把手机拿远了一些,用被子掩着嘴巴咳嗽了一声。
    纪淮在电话另一头听着被子枕头的声音和他大梦初醒似的声音,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心跳开始加速。
    电话那头的声音经过手机听筒的处理之后,慵懒又有质感:“放假早起,脑子被挤。”
    “确实。”
    很难让人不赞同的观点。
    好一会,电话两头都没有在说话,这样打电话的机会不是很多,因为鲜少分开,唯一一次还是国庆的时候,那时候纪淮特别做得出,整整一个国庆都没有联系陈逾司。
    “你什么时候回你大姨家里?”
    “等我哥他们来给我外婆拜年的时候,到时候我正好和他们一起回去。”纪淮拿着笔,身体往后靠在椅子上:“你呢?叔叔回家过年了嘛?”
    电话那头安静了一会:“没有。”
    纪淮拿着手机刚想说什么,院子里传来外公的声音,纪淮说了再见之后,把电话挂掉了。
    是外婆煮的银耳桃胶,叫她下楼喝一碗。
    纪淮应声之后过上棉服下楼,客厅里还留着墨香味道,那是墨汁独特的味道。外公今天写的那副字还摆在那里。
    是张载被冯友兰命名为横渠四句的名言。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纪淮端着盛着银耳的小瓷碗站在书桌旁边,外公看见纪淮在看那副字,眼眸一涩。
    “你爸爸第一次来我们家吃饭的时候,我问他怎么决定当警察的。他跟我讲为万世开太平家国情怀。”
    纪淮就像小时候听外婆讲故事一样,听得有兴趣,想到了妈妈日记写过的话,又问:“所以你就同意妈妈嫁给我爸爸了嘛?”
    外公摇了摇头,回忆起往事,笑得慈祥但悲喜掺半:“是你妈妈坏蛋一个,非说什么要报仇。一边在你爸爸那边不肯点头,一边怕我们不同意,天天在我们这边吹耳旁风,一天到晚夸你爸爸人好。有人来说亲,比我们还积极的回绝对方,没几天街坊邻居都知道我们家有两个姑娘都有着落了。你爸爸又不知道,只知道你妈妈不肯点头但又听见风言风语,跑来找你妈,也是个傻小子,抱着全部家当过来证明自己心之所向。”
    -
    陈逾司收到一张照片,是一锅小火慢炖的银耳。
    纪淮配了一行小字,一起发了过来。
    【纪淮】:昨天晚上去越南挖地雷吗?快点起床去吃饭。
    陈逾司给她回了一个外卖下单的截图,还没有来得及发送出去,他隐隐约约听见楼下有动静。开了房间门下楼,是赵骅回来了。
    还有两个穿着西装的男人。他们手里拿着相机正在对房子内部拍照,没拍照的男人看见了下楼的陈逾司,随口和旁边的赵骅聊了句:“你儿子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