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95页
    还有旁边那几个小家伙,看着他们的眼神仿佛在看抢孩子的大恶棍。
    怎么回事?
    就连乔冶都愣愣的,不知如何圆场。
    两个小家伙的到来,打破了尴尬的气氛。
    小崽敏锐地觉察到茶室里奇怪的气氛,小心地偎到司南身边,没有说话。
    直到司南把他捞进怀里,问他怎么这么早就出来了,小崽才乖乖地说:“只有一篇策论,很快就写完了。出了考场后看到曦曦在哭,说是找不到爹爹了,我就带他过来了。”
    说着,看了眼旁边的陌生人,小心地问:“师父哥和郡王爹爹可以帮他找找吗?”
    “不用了,我爹爹就在这里,祖父也来了!”乔曦吸了吸鼻子,破涕为笑,还亲昵地钻到乔老先生怀里撒娇。
    两个孩子的性格差异,一下子就显出来了。
    乔安之不错眼地看着小崽,看到他特殊的小手,不由攥紧了拳头,若不是教养良好,恐怕早就忍不住哭喊着认亲了。
    乔老先生则是别开脸,不想让孩子看到自己眼中的湿意。
    司南想要自私一回,任性一回,紧紧抱着小崽,说:“咱们回家,哥给你做小馄饨。”
    “好。”小崽乖巧地圈住他的脖子,没有再说自己大了,不让兄长抱之类的话。
    乔曦则是跳起来,大大咧咧地问:“崽崽不是说请我到家里做客吗?什么时候?明天可以吗?或者你先去我家也行,就是我家房子还没租,住在驿馆里……”
    小崽没有立即答应,而是看向司南。
    司南看着那张和小崽一模一样的小脸,说了声“好”。
    乔曦一下子开心起来,冲司南甜甜一笑,“崽崽的哥哥长得好看,还是大好人!”
    司南怔了一下。
    这样纯粹的、肆无忌惮的笑,他从未在自家崽子脸上看到过。
    如果不是遭受了那些苦难,自家孩子也该是这般活泼、这般自信吧!
    不用被迫长大,不用乖巧懂事,不用小小年纪就学会察言观色,理智而敏感。
    就……很心疼。
    司南紧紧抱住自家崽,头也不回地出了茶楼,中途平地踉跄了一下,险些摔倒。
    唐玄连人带崽一起揽到怀里,半扶半抱着上了马车。
    身后跟着家里大大小小的少年们,还有一位皇亲贵胄——赵仲针。
    这么大的事,赵仲针不可能瞒着,回去就跟赵宗实说了。
    不久后,官家也知道了。
    第二次会面,乔家找来同为蜀地官员的苏洵、苏轼父子从中斡旋,官家则是派了包拯、欧阳修给自家人撑腰。
    ——尽管并不占理。
    包拯耿直得一批,临阵倒戈,直言应该把小崽还给乔家。官家在隔壁听着,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
    欧阳修悄悄掐他的胳膊,包拯还瞪他,“你掐我干嘛?”
    欧阳修……不想说话。
    苏轼只有二十多岁,却为人旷达,还有那么一丢丢无伤大雅的圆滑,“依下官所见,不如让小郎君先去乔家住上两天,一来缓了乔家娘子的心病,二来也让小郎君比较一下,更适应在哪家。”
    这话其实说得很客气,其实,就算乔家强硬地把孩子要回去,也无可厚非。
    这话同样提醒了司南,应该给小崽一个自己选择的机会,毕竟……那是他的亲生父母。
    当着所有人的面,司南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说给了小崽听,包括乔家请他回去“住两天”。
    小崽安安静静地听完,淡淡地看了乔家人一眼,没有丝毫欣喜,也没哭着喊着说不回去,而是镇定地点了点头。
    因为他不想给司南丢脸,不想让别人,尤其是乔家人觉得司南没教好他。
    “就住两天。”小家伙强调。
    “好。”司南抱了抱他,亲自把小家伙送上乔家的马车。
    尽管并不富裕,乔家人为了接小崽回家还是花许多钱租了一个宽敞的宅子,买了一匹高壮的骡子,不用再到车行租借了。
    乔曦也知道了小崽就是母亲日日在他耳边念叨的那位“出了远门”的兄长,兴冲冲地过来接他,见面之后一把就抱住了,还把自己最爱吃的蜜饯、糕点一股脑塞给他。
    全家人都在倾尽一切,把亏欠小崽的爱补给他。
    司南回到家就哭了。
    脸都不要了的那种,埋在唐玄怀里呜呜哭。
    唐玄从见到乔安之的那天起就板着一张臭脸,这时候看着司南哭,整个人终于绷到极点,无声地炸开了。
    如果能哭出来,他的眼泪恐怕比司南只多不少。
    小崽是第一个主动亲近他的小孩子,从那么小那么软的时候就依偎在他怀里,亲昵地环住他的脖子,软软地叫他“爹爹”……
    司南对几个孩子的爱比较平均,唐玄则更爱小崽。在他心里,俨然已经把小崽当成自己和司南的孩子了。
    “我去接小崽回来。”
    “赶姓乔的回老家。”
    “再不许他们进京。”
    没把柄?
    没关系,他不介意扣一个。
    失去崽子的燕郡王边缘已经黑掉了,眼瞅着就要彻底变黑。
    司南抬起湿漉漉的眼,闷闷道:“万一小崽更喜欢亲爹亲娘怎么办?”
    “不可能。”唐玄毫不犹豫。
    司南揪着他的袖子,撮了撮鼻子,“那就等两天。说好了两天就两天,一个时辰都不能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