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分守己的杨信,成为宋初武将羡慕的榜样,只是变成哑巴的事让人搞不懂,可能永远是一个谜,一个无法破解的千古之谜。而那位强横的张琼,死得很明白,是被天子逼死的。
最后要说的是,张琼与杨信两位河北同乡,共同投奔了一个主子,又曾干过同样的工作,但彼此的结局却是一枯一荣,两厢形成鲜明的对照。时代使然乎?性格使然乎?抑或还是两种因素交织而成?要下一个明确的定论,还是很难,因为详细的记载都已缺失,更有诸多隐秘的内幕不为人所知。不过,他们俩不同的行事风格,倒确实在帝王专制时代效果不一,也为后人留下值得咀嚼的话题。
名将郭进
一
宋朝太平兴国四年(979)三月中下旬,正是仲春时节,今山西中北部一带虽较开封气温低些,倒也四处可见枝头的新绿和田间零星的野花。在这适宜踏青观景的日子,太原城周围却发生着激烈的战事。
所谓战事,也就是前面提到过的宋太宗的第一次北伐。
正月间,太宗皇帝做出了征讨五代残余;北汉的部署,旋即调集大军直逼其都太原。宋军进展顺利,很快兵临城下。不过,此时天子虽坐镇镇州(今河北正定)城,遥控大军四面围攻,一时箭如骤雨,杀声震天,搅得天昏地暗,但历经多年修建的重镇,城高池深,在北汉将士的顽强坚守下,却是岿然不动。
就在三月中旬,前线突然传来紧急战报,称辽军数万铁骑昼夜兼程赶来增援北汉。这得说明,北汉乃辽朝臣属国,双方签有军事同盟,自后周世宗天子至宋朝太祖皇帝数度征伐太原,辽朝皇帝都出兵相助,搞得两代帝王分身乏术,致使北伐行动功亏一篑。这次又是如法炮制,形势确是万分危急,一旦契丹大军抵达,朝廷军队势必陷于两面作战的境地,兵力分散,后果不堪设想。
徘徊于行宫内的天子,心神不宁,一面督促诸将不顾一切强攻,一面派人火速赶往石岭关打探战况。他在焦急地等候那里的战报,因为预先已在该处布下一局,就看能否奏效。
宋太宗所布之局,是提前派出云州观察使郭进率部在石岭关驻守,专门对付辽朝的援军。石岭关位于今山西阳曲县东北两山之间,形势险要,为太原城以北的门户锁钥,历来为北方游牧势力南下的必经要道。想当年,唐朝为防范突厥进犯,便于此屯兵驻守。这次征讨北汉,太宗皇帝吸取前车之鉴,就钦点郭进为太原石岭关都部署,以依险阻击,这可是关系灭汉行动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
几天之后,终于传来捷报,郭将军果然不辱使命,大败契丹援军,对方不仅丢盔卸甲,溃不成军,而且落荒逃回。随之,北汉国主再度派往辽朝乞援的使者和蜡书信函,又被郭进截个正着。消息传出,太宗长出一口气,北汉君臣则为之丧气,军心动摇。次月,天子放心大胆离开镇州,兴高采烈地亲赴太原前线督师。
就在太原城即将攻克前夕,太宗皇帝却接到来自石岭关监军田钦祚的奏章,报告主帅郭进染病身亡,死因乃中风眩晕所致。此病属传统中医说法,用现代常见西医的划分,可称脑溢血。阅罢奏书,天子悼惜不已,遂下诏追赠亡臣安国军节度使,予以优抚安葬。
到五月四日,北汉国主刘继元已穷途末路,且不说城堞坍塌门户破损,外援断绝更坏了军心。眼见杀红眼的人马涌上城头,他只得自叹命该如此,极不情愿地挥泪出降,宋军北伐于是告一段落。随后发生的北汉大将杨业归降,以及宋军继续进军幽州的战事,那都是后话。
说起这位立下大功的郭进,可是宋初响当当的北疆名将,以善于用兵和从严治军享誉一时,故深得前朝太祖皇帝的赏识和器重。他的突然亡故,原因其实并不简单,牵扯到复杂的人事纠纷,连太宗皇帝当时也未察觉,因而留下许多令人深思的话题。
二
在中国古代,河北长期处在南北拉锯交战之区,故民风强悍,不仅多慷慨悲歌之士,也不乏草莽英雄。郭进便是一位由草莽终成名将的人物。
郭进,生于五代后梁龙德二年(922),家乡深州博野(今河北博野)。他出身贫贱,家世不详,幼年时的经历已无从知晓,想必吃过不少的苦、磨过不少的难。年龄稍长之后,又流落到巨鹿(今河北巨鹿),为当地的一位富户家做过佣工。
想当年,十八九岁的郭进已长得身强力壮。受到当地民风的熏染,他在艰难困苦中练就一身功夫,膂力超群,身手不凡。还值得注意的是,他虽出身低下,却充满豪侠之气,倜傥任气,喜好接交同类,加之还嗜酒与赌博,不免逞强斗殴,成为本乡的好汉。不难想象,他这样的性情完全与一个下人的身份不符,里外一个刺儿头。因此,一来二去,惹恼了主人家的公子,竟打算暗中将他杀掉。倒是那位少东家的母亲竺氏心肠软,私下里告诉了郭进。他眼见此处不留人,只得另谋出路。
彼时正是后晋朝廷主宰中原,兵戈不息、武风烈烈,各地的大小藩镇都在招兵买马,以壮声势。郭进一身的力气和功夫,不愁无用武之地,遂投奔驻守太原的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刘节度很欣赏他的身手,便留在帐下当了侍卫。
开运三年(946)冬,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统军大举南下,很快便攻陷开封灭亡后晋。翌年正月,刘知远乘机在太原称帝建国,是为后汉高祖。不过,契丹人一时不仅控制了京师开封,而且打算定鼎中原,留给刘天子的空间极为有限。这一年,郭进刚过24岁,已成为一名带兵的军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