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找创意,这不是某个人拍脑门子就能想出来的,而是集思广益的结果。
他召集了作家、画家、广告和电影创作人员、导演、编导和摄影等等,大家一起开会聊天,要弄个什么样子的片子出来。
甚至通过网站向社会各界征求电视片的创意。
当各类创意拿出来之后,再一条条的筛选,合不合适,能不能体现华国的精神,能不能打动别人,都要仔细斟酌。
最终,从里面选出几个获得大家认可的创意,拍出来看看。
不是说只拍一部电视片,要拍好几部,再从中选出一个最好的。
创意和画面是两回事儿,不拍出来永远不知道效果怎么样,别看只是五分钟的片子,难度不亚于拍一部电影。
这可是申奥的电视片,拍完后要给国家领导人看,还要接受全国人民的检验。
经过半年的努力,张艺谋和他的团队筛选出了五个方案,进入实拍阶段。
此次邀请了不少圈内人讨论拍摄计划,包括影视公司的负责人。
张艺谋是电视片的总导演,要调动各方的资源,比如我需要你们公司的某位导演、摄影师和演员等等。
在这些方案中,有从民俗入手的,也有展现京城百姓精神面貌的,还有人提议重点放在体育健儿身上。
有人觉得应该注重华国元素,巩俐在西方的知名度高,有代表性。
《卧虎藏龙》在国外挺火的,要不要加入一点武打的片段,像是太极拳。
各人有各人的见解,怎么把传统和现代融合,怎么向世界展现华国,这是张艺谋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介绍了几个方案后,张艺谋讲了自己对电视片的理解。
“我们不能拼命的讲传统的伟大,说奥运精神在我们国家两千多年前就有了阐述,这是以大作大。我们不能给别人上课,甚至是潜台词的讲课,都是不可取的。我们所做的是让他们看完电视片之后,哎,突然有点喜欢这个国家,在情感上有一点喜欢华国,这就够了。”
“对于‘新京城’,有些人可能会理解为是物,是建筑。如果陈列我们的文化活动,民俗,那就来不及了。画面会提供一些信息,让没来过京城的人一看,噢,京城是这个样子。”
“咱们不必对别人进行教育:京城有这么高的楼,京城人不穿长袍马褂了。开会时有人提出很多很多要拍的东西,什么都要表现,什么不能少。如果一个都不能少,结果什么都不是。”
“当你觉得一个都不能少的时候,五分钟一个都不能少,你的魅力,你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目的是让他们心动一点点,不是征服,因为只有五分钟。艺术贵在简洁,给他一点清新,给他一点意外。”
林子轩听着张艺谋的解释,觉得张艺谋明白怎么用老外能接受的方式做宣传。
仅仅这一点,就比国内的大多数导演适合拍这部电视片。
国内也有好导演,姜文和冯小刚各有各的长处。
他们的区别在哪儿呢?
这么说吧,姜文适合去做阅兵仪式的总导演,冯小刚可以去做春晚的总导演,奥运会这种场合是张艺谋的舞台。
不是说不可替代,而是目前在国内的导演圈子里,他最合适。
张艺谋从八十年代进军国际影坛,了解西方人怎么看待华国,这是他的优势。
林子轩和张艺谋是有矛盾,但在申奥这种大事上,肯定会支持张艺谋。
这不是个人的事儿,上升到了国家和民族的高度,大家要齐心合力。
张艺谋邀请林子轩参加讨论会,是和林子轩借人,他想找林晓玲做副导演。
“我看过小林拍的《渴望》,最后三分钟画面流畅,镜头感强,最难得的是还抓住了感情。”张艺谋称赞道,“我之所以找小林,就是因为这点,如果讲拍华丽的画面,我们拍不过广告片导演,他们的招比我们多,新的技术,一行是一行,甚至一些电视片导演都超过我们。可要是说抓情感,注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角度,这是我们拍故事片导演擅长的地方。”
张艺谋说的是《渴望》续集结尾处,那段庆祝新世纪到来的画面。
林晓玲用了五组工作人员在京城各处抓拍普通百姓的生活,最后剪辑出三分钟的画面,展现了京城百姓在新世纪的风貌。
在观众看来,一下子就过去了,和剧情的关联不大。
但圈内人认为那三分钟相当精彩,达到了画面和情感的统一。
张艺谋觉得这种处理方式正好能用在拍摄申奥电视片上。
林晓玲拍过纪录片和故事片,能很好的把记录和故事结合起来,抓取普通人瞬间情感的变化,给观众带来视觉和情感的双重冲击。
第六百三十二章 实用
张艺谋考虑过其他人选,最后还是觉得林晓玲合适。
他也在犹豫,倒不是说因为和林子轩的关系疏远了,而是林晓玲本身已经是国际著名导演了,还拍了一部卖座影片。
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不会给其他人当副导演了。
副导演的身份很尴尬,电视片成功了是导演的功劳,副导演默默无闻。
观众看一部电影,只会记住导演,谁会关心副导演啊。
而且,如今林晓玲成为青年导演扶助基金的负责人,帮助青年导演拍戏,在圈子里名声大振,有了第六代导演领头人的架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