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70页
    电影看完,梦醒了,还是家人最重要,就让刘慧芳永远的留在电影里好了。
    回到家里,慕姗姗正在和女儿在院子里玩闹。
    慕致远和李虹都有活动,要么是去给退休的老干部拜年,要么是别人给他们拜年。
    “电影院的情况怎么样?”慕姗姗询问道。
    慕姗姗看过了《渴望》续集,她问的是观众对电影的反响怎么样,由于要在家照顾小雪,她没有跟着一起去。
    “和预期的差不多,观众以中年人为主,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是不够。”林子轩回应道。
    他提到了中年观众的观影心态,男人心里都有一个“刘慧芳情结”。
    “那你是怎么想的?”慕姗姗追问道。
    “我是照着你写的啊,你就是刘慧芳的原型,真人都在我身边了,还去想那个假人干嘛。”林子轩打趣道。
    虽然知道这话玩笑成分居多,不实在,慕姗姗还是选择了相信,生活太较真了不好。
    林子轩抱起女儿,和妻子一起走进了屋内,新年的第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第五百七十三章 少年
    《渴望》续集上映五天,在京城的票房突破了五百万,全国总票房达到一千两百万。
    按照这个势头,一个月内电影票房有望超过五千万。
    打破了冯小刚贺岁片在京城地区的纪录,票房增长的势头比《生死抉择》还要猛烈。
    《生死抉择》毕竟是一部全新的电影,观众不熟悉,有一个发酵的过程,后期开始发力。
    《渴望》续集有电视剧做铺垫,媒体的推波助澜,十年的积累,刚上映就迎来了大爆发。
    根据好梦公司的市场调查,大部分看过影片的观众表示满意,也有观众觉得没有意思,京城地区的满意度在百分之八十左右。
    南方各大城市的满意度也有百分之六十五以上,达到了及格线。
    观众看这部电影是为了怀旧,没有那么的挑剔,只要故事顺畅,有所感触就好。
    相对于普通观众,影评人的标准要苛刻一些。
    有的影评人认为这是一部合格的平庸之作,合格是指电影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平庸的意思是没什么亮点和发人深省的地方。
    当年电视剧受到欢迎,火遍全国,是因为通过剧中人物传达了一种真善美的感情。
    也和那时候电视节目不够丰富有关,这是《渴望》造成巨大轰动的原因之一。
    十年过去了,电视节目越来越丰富,好莱坞大片来袭,喜剧贺岁片的出现,让老百姓开阔了眼睛,提高了欣赏水平。
    把《渴望》放在二零零零年播出,或许就是一部普通的剧集,无法引起轰动。
    如今电影版本仍然延续着电视剧的老路,没有太多的创新和亮点,过于平庸,就像是在看一部十年前的电视剧。
    还有影评人把《渴望》续集和林晓玲的前两部电影做比较,觉得林晓玲失去了艺术触觉,没有挖掘生活的深度和力度,只是展现了生活的表面。
    表面看起来往往很光鲜,但真正有思想的是在表面之下。
    他们批评这不是一个拿过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导演执导的作品,更像是一部二流导演不经意的敷衍之作。
    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取巧的电影,是第六代导演对于市场的妥协。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影评人的看法,大部分影评人持正面评价。
    《渴望》续集在国产电影里算得上诚意之作,演员的表演精湛,布景讲究,细节真实可信,没有粗制滥造,非常难得。
    大家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待电影的评价自然也不同。
    影片在时光网上的评分不高,只有六点八,一个是过年期间,上网的人不多,而且上网的大多是年轻人,对怀旧的片子兴趣不大,不觉得好看。
    林子轩对此不太在意。
    或许过上几个月评分就会上来,只有经得起时光沉淀的电影才能成为经典。
    《渴望》续集的观众群体主要是中年人,网上不是好梦公司宣传的重点,九九年华国国内的网民数量不足一千万,不用投入过大。
    目前宣传的阵地还是报纸和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只有等到网民数量过亿后才值得重视。
    华国电视台在新闻上报道了观众排队买票的场景,采访了几位观众和专家,专家提出要制作优秀的国产电影,打造品牌效应。
    《渴望》就是一个优质的品牌。
    有了这个先例,是不是可以拍摄更多类似的电影,比如把《编辑部的故事》和《京城人在纽约》拿来拍成电影。
    这个不太容易,可能会取得成功,也可能会赔本。
    首先这两部剧的主演葛优和姜文很难请,如果请不来他们俩,基本上没戏。
    再说,就是题材的问题,像《编辑部的故事》这种情景喜剧和冯小刚的贺岁片重合了,拍出来的效果会打折扣。
    怀旧要有观众基础,《渴望》是一代人的回忆,《京城人在纽约》显然还达不到那种程度。
    所以,看到《渴望》续集票房大卖,打算跟风的电影公司要谨慎,先调查清楚市场再说。
    倒是林晓玲提起的重拍《过把瘾》有一定的可操作性,那是个爱情片,符合年轻观众的口味,找青年演员来演,投资不大,容易收回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