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可能是香港举行酒会最多的时期,有点像是一种狂欢,在演艺圈里最为盛行。
香港不仅是一个繁忙的金融城市,还是一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大都市。
在国内的人看来,这就是腐朽的资本主义社会,贪图享乐,金钱至上。
事实上,贪图享乐的只是上层社会,大部分香港人还是要老老实实打工,养家糊口。
由于盛情难却,他和葛优参加了一场名为回归之夜的酒会,除了香港演艺圈的人,还有不少的社会名流和西方人。
林晓玲对香港的酒会很有兴趣,也跟着过来看看。
酒会上到处是衣冠楚楚的成功人士,他们用粤语或者英语交谈着。
“这洋酒一般,喝不惯这个味儿。”葛优端着酒杯,尝了一口,评价道。
“尤哥,在这儿的感觉像不像香港的电视剧,好像导演不喊停,这帮人就会一直这么演下去。”林子轩调侃道。
在他看来,这个酒会非常的西方化,或者说是虚假。
还不如找个小饭馆大家痛痛快快的喝一顿,这是京城的方式,平民化。
只能说两座城市的生活方式不同,林子轩看不惯这帮人的做作,他们或许看不惯林子轩的做派,认为是来自内地的暴发户。
林晓玲端着酒杯转了一圈,回到林子轩身边。
“还以为多好玩呢,忒没劲,那帮女人真矫情,没事还用英语交谈,欺负我听力不行是吧。”林晓玲抱怨道。
“早说不让你来了,无聊了吧,还不如在酒店看电视呢。”林子轩数落道。
“我其实在做一个研究,想知道他们现在是什么心态。”林晓玲认真道,“香港回归这么大的事情肯定会对香港方方面面都有影响,我想拍一个真实的香港,不能光采访普通市民,还有这些名人。”
林晓玲这些天和那位二十岁的女导游打成一片,两人没事就带着摄像机在街上晃悠。
打着电视台记者的旗号采访各种人物,林晓玲拿着摄像机,让小导游冒充记者,小导游觉得好玩,就和林晓玲一起瞎闹。
这时候,香港记者云集,这种街头采访并不少见,也没人来管她们。
林晓玲想拍香港回归前夕本地人的心态,她以前做过纪录片,觉得这个切入点不错,在这种大背景下,每个人肯定会有所触动。
在她采访的那些人中,大多数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也有人觉得无所谓,反正都是要赚钱生活。
林子轩没有阻止林晓玲,对于导演来说,这相当于是在搜集素材,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就会转化成一部电影。
酒会上,林子轩倒不是一无所获,也认识了一些人,不过都是泛泛而谈。
比如一位叫做芭芭拉罗宾逊的西方女人,这人以前在香港一家电影公司工作,正是这家公司投资了张艺谋的《活着》。
这个女人的经历较为丰富,她1984年在京城的大学教书,之后去了台湾,又到香港加入了国际年代电影公司,成为了制作许可副总裁。
在两岸三地不少大导演的影片背后都有她的身影,是一位很有经验的国际电影人。
她认识葛优,见到葛优很惊讶,大家聊了几句,她对内地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很感兴趣。
这些国际电影推手善于把电影包装之后推向国际市场,国内的电影想要走向世界免不了和他们打交道,毕竟他们更熟悉西方社会的规则。
林子轩还见到了香港有名的喜剧演员周星驰,此人开创了一种叫做无厘头的喜剧电影。
这种喜剧以极度夸张搞笑著称,深受观众的欢迎,多次拿到香港的票房冠军。
如果说葛优是内地喜剧演员的代表人物,那么周星驰就是香港喜剧的代表,虽说他们都善于饰演小人物的心酸故事,但两人的表演风格截然不同。
周星驰不怎么善于交流,大家寒暄两句就分开了。
结束了无聊的酒会,他们返回酒店。
香港的天气极为善变,晴天的时候湿热难耐,下雨天则雷电交加。
临近六月底,天气预报说接下来的几天都会下雨,林子轩一行人原本是想到现场观看交接仪式和升旗的,现在看来只能在酒店里看电视了。
林伯清颇为遗憾,好容易来香港一趟,对他们这代人来说,国家荣誉高于一切。
六月三十日清晨,林子轩把慕姗姗送到凤凰卫视的总部。
六十个小时不间断的直播就要开始了,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慕姗姗休息的时间很少,会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
林子轩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提供便利。
“要是下雨了,就别去现场了,人太多,别挤着。”慕姗姗叮嘱道。
在回去的途中就开始下雨了,对于在演播室的主播们还无所谓,那些在外边奔波的记者就辛苦了,他们要背着几十斤的摄像器材在雨中采访。
许多回归活动,安检要求记者至少提前两小时到场,有的场合要求提前五六个小时。
记者被圈在固定的地方,不准随便走动,连上厕所都不方便,有时,摄影记者要站几个小时,连水都没得喝。
由此可见,这些记者是多么的辛苦。
酒店里,大家坐在一起看着电视报道。
从早上到晚上,再到夜里,新闻上每时每刻都在报道着回归的各项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