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花300万美金拍摄《活着》,人家根本不在乎国内的票房,只要海外版权卖得好就行了,只是国内的绝大多数电影根本走不出国门。
林子轩倒没有幻想着《不见不散》的海外版权能卖出多少钱,那不现实。
这只是一次尝试,他想知道这条路该怎么走,有什么条件和流程,以后拍片子就要朝着这个目标靠拢,也就是全球化市场。
科瑞亚是第一次和华国的电影摄制组合作,他更多的是抱着好奇的态度。
好莱坞的大电影公司纷纷进军华国的电影市场并不是什么秘密,他们这种小公司也想有所作为,这次接待《不见不散》的剧组同样是一次尝试。
林子轩想让电影进入美国市场,美国人则想着进入华国市场。
科瑞亚不知道冯小刚是谁,对这个剧组还需要观察,大家才刚刚接触。
谁也没有想到,第二天就出现了问题,冯小刚看了美国同行选择的外景地,表示很不满意,或许是来之前没有交流好,也可能是美国人误解了。
拍摄《京城人在纽约》的时候,纽约的高楼大厦给冯小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以为美国的大城市应该都一个模样。
只是洛杉矶属于美国西部,纽约是美国东部,两地的差距不小。
“我怎么知道洛杉矶是这个模样,没什么高楼,都是大空场,太平坦了,没有起伏,弄的给农村似的,好多设想的镜头都没法拍啊。”冯小刚抱怨道。
随后,冯小刚就跑去旧金山看外景了。
旧金山的环境倒是和纽约相似,都是些老房子,上坡下坡很多,拍起来效果不错。
只是这样一来,他们在洛杉矶的前期准备就要泡汤了,再说这是一个发生在洛杉矶的故事,搬到旧金山总有点别扭。
他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回洛杉矶拍摄。
接下来是葛优的问题,洛杉矶日光充足,非常炎热,为了和剧中人物接近,葛优准备在拍摄前晒日光浴,让自己的皮肤变黑一点,是那种更健康的颜色。
谁知道在他们抵达洛杉矶后,一直都是阴云密布的天气,葛优想要晒黑都没有机会。
在给葛优做造型的时候,又出了问题,葛优的这个形象和京城的环境很搭调,可走在洛杉矶街头就有点不那么协调了。
他扮演的是一个在洛杉矶混迹多年,个性很洒脱的角色。
“要不葛老师把头发理掉试试?”化妆师提议道。
“那你能保证还能长的出来么?”葛优不乐意道。
这时候葛优还是有头发的,只是前面秃了,两边还留着,正因为如此,他特别爱惜自己的头发,不怎么愿意剪掉。
不过他这个发型和国外的环境有点不搭,显得不够利落。
“试试呗,肯定能长得出来。”大家都劝着。
“你们啊,就使坏吧,我长点头发容易么?非要剪掉,你们真不够意思。”葛优埋怨道。
葛优倒不是一个固执的人,为了拍电影还是愿意做出牺牲的,最后理掉了头发。
大家一看这新造型,光头,精神多了,还带着点玩世不恭的味道,整个人的气质就对了。
第二百六十五章 勤俭传统
为了拍摄需要,剧组花了一万美金买了一辆二手房车。
车里面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就是车不怎么样,还能开得起来,但跑不远,容易熄火。
否则不会这么便宜,反正就是一个拍摄道具,也不指望真的开着房车去旅行。
房车对国内的人来说还比较新鲜,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产业,不是说美国人买不起房子要住在车上,而是一种移动着的生活方式。
有些房车相当豪华,和别墅差不多。
“这车在京城要是敢进三环,铁定被交警给扣下来,国内改装车不让上路。”葛优玩笑道,“我先在里面住上两天,适应适应。”
“算了,车里的空调坏了,这大热天的就别折腾了,等拍的时候还得想办法降降温,要不然就只能在早上和晚上拍了。”林子轩阻止道。
“你们也太能凑合了吧,好歹加个风扇也行啊。”徐帆无奈道。
“勤俭节约是咱们的传统美德,就这拍完了戏还要卖出去呢,我问了那老板,只要没有太大破损,他愿意半价回收。”冯小刚得意道。
冯小刚和国内其他导演不一样的地方就是他会为投资方着想。
其他导演总想着把片子拍的完美,总感觉资金不够用,姜文就是这类人的代表。
冯小刚则是用有限的资金尽可能的拍出想要的效果来,有人批评《甲方乙方》拍的太粗糙,不够精致,这牵扯到成本问题。
如果让张艺谋用250万人民币拍出来的片子说不定还不如冯小刚呢。
张艺谋能拍出精致的文艺片,但成本肯定很高,相对来说,冯小刚用低成本电影赢得高票房,他的性价比更高。
《不见不散》正式开机,除了刚开始外景地的选择出问题外,其他倒还顺利。
大家的打算是速战速决。
这不是拍长篇电视剧,需要那么多的戏份,一部电影剪辑完成也就120分钟,真正用于拍摄的时间不多,大多数时间都用在找场地,布置场景上了。
好在这次有美方的工作人员协助,他们熟悉洛杉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