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有不少讽刺性的镜头,表现了主角富贵窘迫而诡异的状况,的确让人发笑。
正如林晓玲所说,《活着》的小说就是一出悲剧,而电影把悲剧荒诞化,产生了笑果,这样就削弱了整体的悲剧性。
两个小时过去,影片放完,大家纷纷离开。
没有长时间的鼓掌,没有赞美声,这些作家和演艺界人士显然对这部电影不以为然,有人甚至直接和林子轩说,你的小说写的很好,这片子拍的太差。
林子轩只能说这些作家恐怕不知道电影是怎么制作出来的。
小说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他觉得从电影的角度讲,这部片子已经很好了。
至少有让人看下去的念头,没有太过沉重,葛优的表演很到位,每一次的心理转变都拿捏的恰到好处,这是一次精彩的表演。
“尤哥,就这种表演,你的片酬可以翻倍了。”在回去的路上,林子轩打趣道。
“不行,这次准备的不够充分,有几个地方没把握好。”葛优谦虚道。
第二天,张艺谋打电话给林子轩询问情况。
他问了不少人,结果不太理想,他似乎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多的负面评价。
作家们普遍认为这部电影的文学性太差,就连一些导演都觉得张艺谋这次失手了,放弃自身的风格后,找不到方向了。
“我觉得挺好,拍摄手法和故事很搭配。”林子轩回答道。
“你说得对,大家可能认为我这部片子采用了常规的拍法,看上去像以前的老电影,因为风格上显得没想法,在他们看来,我的电影就是要在影像上有出其不意,显然是他们的思想落后了。”张艺谋在电话里解说道。
听得出,他急需找到认同者,来证明自己的做法是对的。
“电影语言是手段,最重要的是表演内容,这一次我反着来,故意拍一部看起来挺傻的电影,这种朴素的拍法适合《活着》这部电影的风格,就不管他们了,别人怎么说是别人的事,我们自己要有自信。”张艺谋接着说道。
这时候,张艺谋还不知道,从《活着》放映后,就有告状信寄往总局和各个宣传部门。
这些人认为《活着》思想反动,别有用心。
第二百零九章 搏一搏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一篇小说或者一部电影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只有人民币才会有那种超级待遇。
当初《活着》在《百花》杂志上发表的时候,就有人说过这篇小说的思想反动,这个词语在九十年代以前的华国非常流行。
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和社会主流意识不合拍,或者说是背道而驰。
进入九十年代,社会转型,经济发展成了重心,一切向钱看,也就没什么人关心这些了。
不过总有一部分人对此念念不忘,并认为自己是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卫道者自居,他们不愿意看到新思想和新事物的出现。
一旦看到类似的苗头,就会不遗余力的进行打压。
这种状况在学术领域和作家群体中尤为严重,这些人在社会上有地位,有话语权,在各个部门有影响力,不容小觑。
林子轩对此的态度是视而不见。
这批人觉得自己代表着正义,你不可能用言语说服他们,这是思想观念的不同,争论的意义不大,他没那么多闲工夫打嘴仗,有时间不如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所以,当社会上对《顽主》和《活着》进行批判的时候,他基本上都保持缄默。
在《活着》放映过了几天后,林子轩听到消息,这部电影被人告了。
他起初没有在意,觉得很正常。
这部片子涉及到敏感的年代,总会有人出来闹事。
张艺谋在电影学院放映《活着》不会引起太大反响,学生就算是有不同意见顶多是争论一番,不可能在媒体上发表意见或者给相关部门写告状信。
可一群作家和演艺圈内的人看了电影,肯定会有想法。
林子轩觉得最终还是要看上面的态度,看看张艺谋的关系够不够硬,能不能过了审查这一关,如果上面觉得没问题,这些攻击就毫无用处了。
然而,事情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报纸上出现了一系列批判性的文章,包括这部电影的思想内涵,导演的拍摄手法等等,一看就是内行人写的,剖析的头头是道。
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他还接到了长河文艺出版社的电话,这家出版社极为关注《活着》这部电影,已经先期印刷了两万册书籍放在仓库里,就等着电影上映了。
出版社有自己的消息渠道,认为这部电影怕是危险了。
林子轩想了想,给总局的副局长吴振辉打了个电话,吴振辉虽然主管的是电视方面,不过应该了解内情。
“吴局,我打听下,《活着》那部电影现在是什么情况?”林子轩询问道。
“这个事啊,放心吧,和你的关系不大,你就不要参与进来了。”吴振辉提点道。
这么一说林子轩有些明白了,这不是针对他来的,主要对象还是张艺谋。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华国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大导演,势必会有人看他不顺眼,这种情况很常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