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52页
    “你先说古格银眼是什么?”萧陟说道。
    “嗯,我们只在挖掘出的文献上看到记载,传说是一种会眨眼的佛像。”
    萧陟和扎西对视一眼,扎西从怀里拿出那幅卷起的唐卡,在刘景文面前徐徐展开。
    随着画了一半的佛像逐渐露出真容,刘景文激动地连呼吸都忘了,对着阳光看了半晌才猛地喘了口气,惊喜地低呼:“画出来的佛像都这么美,实物得有多漂亮。”
    扎西把唐卡在阳光下晃了晃,疑惑地问道:“会眨眼?”
    刘景文笑了一下:“传说总会有夸大的成分,那个所谓的眨眼,也许只是为了形容银眼的独特。”
    他看着唐卡,情不自禁伸出手想去触摸,被扎西飞快地收了起来,“你还得告诉我们关于古格的所有传说。”
    刘景文眼馋地看着扎西再次将唐卡卷成筒,压下心痒难耐的感觉,说道:“吐蕃末代曾出现过惨烈的灭佛行为,许多僧人逃去阿里地区。之后吐蕃灭亡,在阿里地区建立的古格王朝聚集了许多僧人,又因为地处西部,离印度很近,有印度高僧前来宣扬佛法,古格便成了佛教复兴之地。”
    萧陟问扎西:“是不是你之前说的,仁波切给你讲的‘上路弘法’?”
    扎西有些意外地挑了下眉,“你这都记得?”
    萧陟得意,“你说的我怎么会忘,那位印度高僧叫阿……阿什么来着?”
    扎西好笑地看着他:“阿底峡。”
    萧陟一抚掌:“对!阿底峡。”
    刘景文清清嗓子,“你们还要不要继续听了?”
    两人同时扭过脸来,眼里的笑意也跟着消失,萧陟严肃地看向他,略一颔首:“你说。”
    刘景文奇怪地推了下眼镜,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对。
    “古格国力昌盛、佛教兴盛,一直昌盛了几百年,却在十七世纪再次遭遇战乱,原因依然是宗教力量与皇室力量的角逐。国王的弟弟是宗教领袖,权力很大。为了和弟弟抗争,亲近从葡萄牙过来的传教士,推广天主教来削弱佛教的影响。但是国王最终是失败了,那些葡萄牙传教士也被赶回了自己的国家,他们同时带走了关于古格的传说。”
    萧陟和扎西恍然大悟,难怪会有葡萄牙来的走私团伙一直盯着古格宝藏不放。
    “当时的战争十分惨烈,国王的弟弟联合邻国克达拉对古格进攻,古格败退,死守建在山上的王宫。王宫地势险要,只有一道隧道可以通上去,克达拉便驱使古格百姓日夜无休地修建山路。国王不忍百姓受苦,主动投降,愿用自己去换百姓的生命。但是国王投降后,那些百姓似乎并没有活下来。在古格遗迹中,我们发现了无头藏尸洞,大人孩子都有,因为气候干燥,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腐败……”
    萧陟抬手示意刘景文停一下,扎西的情绪显得有些激动,低着头肩膀微微颤动,像是在无声低泣。
    刘景文不安地看着他,问萧陟:“扎西怎么了?是我讲得太残忍吗?”
    萧陟揽着扎西的肩膀轻拍他的后背,对刘景文微微摇了下头。
    扎西很快平息下来,不好意思地冲他们两人笑了笑,“不知道怎么的,听到这里觉得很难受。”
    扎西自己不明白,萧陟却是明白的,他不由自主地流泪,是因为他憎恶战争、憎恶一切因为权力争夺而造成的牺牲。无论起因为何、胜负哪方,战争总会生灵涂炭、遍地流血,在这个世界上,从没有好的战争,也没有坏的和平。
    刘景文继续说道:“但是那个无头……咳,我们发现的尸首数量远远小于古格当时的人口数,然而古格又确实一夕之间变作空城,所以便有人猜测,有众多古格百姓迁徙去了别处。而古格盛产金银,又有超高的铸造和雕刻技术,所以人们猜测这些迁走的古格人带走了大量宝藏。这应该是很有可能的一种猜测,因为我们在目前的遗址中,并没有看到文字记载的古格银眼。”
    “传说他们带去了羌塘腹地的无人区?”萧陟问道。
    “对,这是一种合理的猜测。因为周边地区都没有古格人出现的痕迹,那么多人不会一夕消失,只能猜测他们去了我们还未探知的领域。”
    “不是说羌塘地区气候十分恶劣吗?他们为什么会去那里?”
    “羌塘是地球上罕见的全地形地区,既有戈壁沙漠,也有湖水绿洲。我有时候也在想,如果绿洲面积够大的话,也是可以养活不少人的。”
    萧陟若有所思道:“那岂不真成了世外桃源?”
    “香巴拉。”扎西说道,“还记得我跟你说过的,北方无人的地方,有一处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宁静祥和,没有战争,没有忧愁,叫做香巴拉。”
    刘景文兴奋地一拍桌子:“这不就对上了嘛!古格人深入无人区,找到了传说中的香巴拉!”
    萧陟也笑起来,不管其他世界的古格历史如何,既然他领到“寻宝”这个任务,起码在这个世界,香巴拉是真实存在的。
    三人又聊了一会儿,刘景文就坐不住了。
    扎西笑说:“这么快就想姐姐了?”
    刘景文脸色暗淡了一瞬,“康珠说,她明天就想去山洞里。”
    扎西意外地“啊”了一声,“不等冬宰节结束吗?”
    刘景文摇头。
    扎西情绪也低落下来,却还安慰刘景文:“早点去也好,天气没那么冷,少受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