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9页
    白檀注意到宇文宣眼神变化,顿时一激灵,暗暗悔恨自己为图方便,出来时没有戴上斗笠,即便全力遮掩,也还是露了破绽,为今之计,还是走为上策。
    “将军若是无事,小人就先行告退了。”白檀转身回了兰苑,宇文宣却呆呆地站在原地,久久不能回神。
    这天夜里宇文宣罕见地失眠了,一夜翻来覆去,辗转反侧,次日醒来便有些萎靡不振,但他行军打仗多年,眠冰卧雪,枕戈待旦的生活早成家常便饭,略微整理一番,仍然精神抖擞地去了朝堂。
    紫禁城,金銮殿。
    文武群臣依次进入,分列左右,神色肃穆,大太监荣宝高声唱道:“皇上驾到!”
    众人垂绅正笏,有条不紊地跪倒行礼,口称万岁,龙座上的男人轻咳一声,虚弱地说道:“众卿平身。”
    宇文宣位极人臣,站在武将之首,甫一抬头就看到那身穿明黄色华服,头戴九龙嵌珠束发紫金冠的男人,对方正襟危坐,贵气逼人,凛然不可侵犯,只是因为大病未愈,脸色苍白,越发显得削薄的嘴唇殷红如血,莫名有几分危险。
    殿前窥探圣颜本是死罪,宇文宣却有恃无恐地看了几眼,直到对方冷冷地回视自己,目露不悦,才慢悠悠地收回视线,作恭谨谦卑状。
    司承砚表情莫测地盯着宇文宣头顶看了一会,暗道这厮真是越来越不顺眼了,终日顶着沉甸甸的大脑袋,想必累得很……
    宇文宣不晓得就这会儿功夫自己又多了个封号,他再三确定皇帝着实病恹恹的没力气,想必近些时日精力不济,监管不了许多,刚好有利于他们展开计划。
    思及此处,宇文宣使了个眼色给谏议大夫曹正华。
    曹正华得了指示,按照之前商议好的说辞,越众而出,躬身道:“皇上,臣有本启奏。”
    司承砚将他们这番眉眼官司尽收眼底,觉得受了一剑的胸口不但隐隐作痛,还开始泛恶心起来了,他好整以暇地笑道:“何事?”
    曹正华用眼角余光注视众人反应,咬了咬牙,决定放手一搏,朗声道:“太后年事已高,正该荣享天伦之乐,皇上您日理万机,掌丞天下,纵然有心承欢膝下,恐心有余而力不足。微臣斗胆,恳请皇上召回敦亲王,以便侍奉太后,慰藉思子情怀。”
    敦亲王司承礼乃是当今太后简氏幼子,且关系一向亲厚,远非司承砚这个曾被人抱走抚养过一些时日的“外人”可比。
    至于亲生么子两人为何形同陌路,相互仇视,说起来另有一段渊源。
    传说太后简氏娘家地位微贱,先帝在位时,还只是一介小小侍君,貌不惊人,才识有限,唯一过人之处就是肚皮争气,仅仅侍寝了一晚,就成功诞下大皇子司承砚。
    先帝子嗣单薄,年近而立才得此麟儿,上上下下不知道多少双眼睛盯着储君位置,司承砚的出生可谓是给先帝吃了一剂定心丸,简氏自此成为宫里的热饽饽,一时风头无量,炙手可热。
    然而,先帝与原配君后赵氏鹣鲽情深,夫夫恩爱十几年,赵氏早年被人下毒陷害,御医耗费一天一夜精力,虽然将人抢救回来,保住了一条命,却也断了他怀孕生子的念头。
    彼时赵氏痛哭了一场,之后不得不规劝先帝广纳后宫,为大齐开枝散叶,若非如此,先帝身边恐怕从头到尾就只有赵氏一人。
    因此上,等到司承砚堪堪过了满月,先帝就迫不及待地将他抱入长生殿,记在君后白氏名下,同时补偿给简氏一个贵君的封赏。
    奈何好景不长,司承砚刚入长生殿不到三年,赵氏忽然旧疾复发,一病不起,短短几日就形销骨立,药石无医,于某天深夜撒手人寰。
    先帝自此心灰意冷,又听信谗言,认为是司承砚冲撞了君后,彻底厌弃了他,将人重新还给简氏抚养。
    但是简氏嫉恨君后,见到司承砚联想到赵氏在世时如何美艳无双,如何宠冠六宫,心里就不大痛快。再加上简氏使了点手段,又怀上了一胎,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肚子里的那块肉上,久而久之对长子自然淡淡的。
    司承砚自此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小可怜,一个人挣扎着长大,刚满了十岁,先帝自觉后继有人,可以卸下重担,便驾鹤去寻君后赵氏了。
    可叹司承砚虽然沉稳早熟,但因年龄幼小,登基之初没少被人欺负,朝野内外,包括后宫当中亲阿么简氏,无数人盼着他死,明枪暗箭更是防不胜防。
    司承砚靠着过人的天资,超凡的心智,卧薪藏胆,发愤图强,一点点积蓄力量,蛰伏多年,才逐渐将权势从几位顾命大臣手中夺回来,迄今已经收获颇丰,但是朝中势力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想要将异党连根拔除,还欠缺一点火候。
    ※※※※※※※※※※※※※※※※※※※※
    今天这么粗长,拒绝一切不夸奖我的宝宝,哼╭(╯^╰)╮
    第78章 美貌小哥儿(十)
    当年先帝驾崩时, 敦亲王司承礼不满七岁,司承砚因被记在君后赵氏名下,居嫡居长,占尽优势,尽管身为贵君的简氏极力反对, 最后还是只能眼睁睁看着大权旁落。
    出身小门小户的简氏被养刁了胃口,一心想要垂帘听政, 奈何司承砚虽然尊他为太后, 对简氏却无甚敬意,自然不会任由其摆布。
    简氏一计不成,又开始撺掇着几个心腹暗中笼络大臣,与前朝瓜葛在一起,, 沆瀣一气,怂恿众人联名上奏,质疑司承砚治国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