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嘛,清晨这段时间人更渴望宁静,大多是由几个小娘拿着乐器来低吟浅唱,可随着《大明周刊》的出现,一切都变了模样。
说书先生着急忙慌的赶来之时,被观内黑压压的人群吓了一跳,这种情景无论多少次他恐怕也不会习惯。
“哎呦我的爷!你总算是过来了!不是说好今儿早点的吗!”店小二苦笑,他已经被催了无数次,心力交瘁。
说书人歉意的拱拱手:“昨天刚发的报纸,我在心中过了两边,晚上睡得有些晚,差点没起来,对不住了。”
现在京城里好说书的也难找,小二不敢得罪,只能让他赶快上场。
伴随着热烈的叫嚷声,说书先生从容走向站台,整了整衣服,手中一拍“啪”的一声,仿佛重重的鼓点敲在众人心上,场面瞬时静了下来。满意的环视了一眼,说书人缓缓道:“书接上文,上回我们讲到大明少年洪远,告别了帮助他的西伯利亚狼神,一路向西,去往个名为弗朗机的国家寻找宝藏,目的正是为了集齐七颗龙珠,好治好母亲的病……”
如果此时有个现代人在这里,一定会心中大喊“卧槽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暗□□吗!”但不得不说,这种集玄幻、冒险、旅游、种田和中华民族传统孝道美德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大明子民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
这也是李乘风思索了好久,为了让《大明周刊》有个漂亮的开场,生生编出来的。当然了,他也担心情节鬼畜吓跑古人,但事实证明,这种题材在此时还是十分新颖的,下面的人听得如痴如醉。
而黄松更是,找了张家中的废纸,两眼冒光的记下听到的两点。他年幼的时候念过几年书,虽说字写得还不错,但终究不是读书的料,这些年就靠给人写信为生。如今可算是找到前进的方向了——他也要写小说!
第74章 狸奴
北京城内说书业的火热也带动了一批相应产业的繁荣, 好比书商。
自打宋朝开始,经济重心难移, 连带着南方原本盛行的文风更加繁荣, 光说流行文集话本,都要甩开北方一大截。如今亏得《京城周报》的出现,竟然有不少书商来北方翻刻。
京城周边思辨搞得红红火火, 看得其他地方学子也跟着心痒痒, 但碍于大明有规定,目前报纸只允许国家开办,士人们也没胆子效仿。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报纸虽然不能办, 将讨论搬到线下总可以吧。
于是众多学子开始频繁的组织辩论会, 大家畅所欲言, 好不痛快。不过在儒生的队伍里鱼龙混杂,有没有像《京城周报》一样的读物主持引导,很快讨论就变了味儿。刚开始是单纯的学术探讨, 随着人员的增多,有些人学识有限, 跟着来不过是凑个热闹, 根本插不上话。
这帮人聚集的起来,不谈学术, 开始抨击朝政,尤其是之前嘉靖搞的那个官绅一体纳粮,结结实实让他们这两年损失惨重。若不是朝廷下令, 大大提高了官员薪资待遇,有些人干脆不想继续考科举了。
就这样,你一嘴我一嘴,加上有心人推波助澜,民间骂朝廷的人便越来越多,甚至有人学以致用,不让办报便弄来些纸,印成大字报传阅。
不过有之前学生闹事的前车之鉴,随着时间的流逝,朱厚熜对于权力的把控逐渐增强,稍微有些不对的苗头,地方官员就上报了。
看着呈上来的奏折,嘉靖在朝堂上淡漠的问满朝文武:“诸位爱卿,现在可以按朕说的去办了吧。”
百官们面面相觑,一些言臣还是不死心,对着皇上哭天抢地:“万万不可啊!如此一来又有何人敢进谏,广开言路才能成就盛世气象,望皇上三思!”
嘉靖拿着奏折冷冷道:“你说……这些话是进谏?好啊,看来朕还要感激给这帮人个官当当,不如御史你让位吧。”
下面的人立刻闭嘴了,然而赵文华此时按捺不住,也没来得及示意自己大哥严嵩,直接高喊道:“回禀皇上,依臣所见,还是李祭酒弄出的这什么报纸之祸,要非此物起了个坏头儿,民间也不会惹出这么多是非!”
严嵩心里一沉,暗道坏了。环顾四周,果然,不仅是皇上,就连许多大臣都面色不虞。
想也是,《京城周刊》办得风风火火,各地名师大儒纷纷投稿,有不少都被刊登上。再者如今办报的都是翰林院的一些清流,跟朝中官员多多少少沾亲带故,赵文华现在说报纸的不好,不就是挑他们的毛病吗!
果然,此言一出,不少官员上前反驳,把赵文华骂得狗血临头。严嵩头大如斗,连忙帮赵文华辩解,费尽心机揭过这一话题。
在此期间朱厚熜始终面不改色,等众人归于平静,方才下旨。百官们看皇上心意已决,到底是胳膊扭不过大腿,只好照办。
过了几日,各地便收到律令,从今以后,严禁“盟社”以及政治集会,严禁地方人士串联结党称兄道弟,严禁士人通过“大字报”揭贴等公议政治,违者取消功名,按律惩处。
在抓了几个典型例子杀鸡儆猴之后,这股风气才算止住了。
得知此事的李乘风无奈叹气,他也没想到事情最后能到这种地步,这不就是“文字狱”的雏形吗,不过好在没到后世抄家流放那么严重。
把这个先放到一边,单说《京城周报》里的娱乐板块,李乘风见故事深受好评,便继续写下去,连载了一阵子,也快要完结了。之后他打算再创作一篇,带动下销量后就封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