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女子诰封怀安郡君,朝议郎辛歧之女,辛夷。”辛夷对杜韫之点点头,转身就对郑斯瓒瘪嘴,“你堂堂郑家嫡公子,方才头头是道,如今也说揶揄人的话?我不通字道,难道你郑公子除了画些画,就是通的了?”
“……若不论画艺,还真是不通……”郑斯瓒有些尴尬地摸摸鼻子,“当下奉为圭皋的颜体,柳体和欧体(注1),我概是不擅长,璎妹常打趣我,我的字儿是郑家的‘郑体’。”
二人故友相见,谈笑甚欢,旁边的杜韫之适时地插嘴了进来:“韫之见过怀安郡君。方才郡君提到家妹‘韫心’,不知是不是有家妹消息?”
辛夷这才想起正事。自己是来给杜韫心寻兄的。
她不知两兄妹怎的没联系上,也不管书公子还是杜一字,但自家住了个食,她总要尽些心意。
“实不相瞒,令妹如今住在辛府。”辛夷将遇见杜韫心的经过略略一说,“韫心天天念叨着,何日与兄长汇合,早日投奔长安亲戚。这下可好了,你们二人相见,日子的着落也就定了。”
杜韫之听到前半句,顿时面露喜色,然而到后半句,他的眸色兀地一暗,说话都踌躇起来。
“郡君有所不知,在下寻家妹汇合,不是投奔长安亲戚,而是另想出路。”杜韫之的脸色渐渐阴下来,“那些个亲戚见我杜家官运亨达,便各个凑上来,如今见我杜家衰败,撇清关系都撇不赢,哪里还会费自家的粮米,收留杜家的落魄儿郎。”
辛夷算是听明白了。这杜韫之是已经去投奔了亲戚,然后被赶了出来。
朱门先达笑弹冠,人情翻覆似波澜。
人与人的情义,本就是见风使舵,翻脸比螺陀还快。发达时,一口一个三姑六婆叫得亲热,落魄时,便恨不得转身关门从来没认识。
自身的利益,永远是第一位,世间的情分,大抵是玻璃心。
辛夷无声无息地叹了口气,和声劝杜韫之:“那些个糟粕的亲戚,不认也罢。只是你兄妹孤身二人,此后何去何从?不如还是回老家,纵然落败,也有认识的人。长安你等人生地不熟,除非你凭着书公子的名声,每日写字卖钱,多往权贵间凑,否则怕是承不起长安米贵。”
一听“写字卖钱”四字,杜韫之如被踩住尾巴的猫,立马脸色一肃:“此计万万不可!字道为在下之命,平生唯求此道极致,断不能以字换钱,让铜臭味儿脏了我的笔墨!”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书公子名不虚传的,不止是字,还有脾性。”郑斯瓒噙笑揖手,辛夷也笑了。
书公子一字千金。
傍着如此值钱的才华,却让杜家落败到这地步,甚至自己穿着破旧的棉袍,被长安亲戚驱赶,连前路都不知喝粥还是吃肉。
只能说杜韫之真是活在了“字道”里的人。朝习字,夕死可矣。
“不如这样。书公子先来辛府,与令妹汇合,再作日后打算。”辛夷思量片刻,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立马得杜韫之和郑斯瓒的一致同意。
三人说笑着走上台子,准备收拾好字帖,动身去辛府寻亲,却没想一阵马蹄声传来,震得泥土扬尘。
“让开!贵人出行,百姓避让!”随着声娇咤,几匹骏马直接冲进了寿春园,撞得桌椅花架碎了一地,百姓们躲闪不及,满地乱象狼藉。
最当先的匹骏马停下,一名宫装女子下马来,急匆匆冲上台子:“书公子可是在此?”
杜韫之眉间划过抹厌恶,故意没有应声,郑斯瓒挑了挑眉,辛夷则主动上前来,对那女子古怪地一笑。
“许久不见,文鸳姑娘花容依旧。”
辛夷咬重了“花容”二字,讽昔日三掌之搧,王文鸳目光一滞,旋即眸底划过抹戾气:“你怎么在这儿?”
“放肆!区区女官,当称我为怀安郡君!”辛夷一声清喝,上位者的姿态拿捏得刚刚好。
她和王家的结,反正也解不开,不如索性怼到底,见一次就甩一次下马威。
“你!”王文鸳凤目怒睁,便要怼回去,却在余光瞥见杜韫之时,想起此行的目的,还有出宫前王皇后的嘱咐“带回书公子,为我王家所用,汝立大功,必有厚赏”。
利益和恩怨,她王文鸳得清楚。大头的和小头的,她算得更是明晰。
“今日我有凤谕在身,便改日再领教郡君高见。”王文鸳狠狠地刮了辛夷一眼,就转头看向杜韫之,迅速地换上了亲和的笑意。
“龙姿凤表,岳峙渊渟,瞧公子这气度,必是书公子杜一字罢。”王文鸳不动声色地拍了个马屁,“我乃王家嫡小姐,王文鸳,亦是从五品女官司珍。今日奉皇后娘娘凤谕,恭请书公子入宫,一展绝世墨宝。”
杜韫之中规中矩地回了个礼,眸底的厌恶又浓了几分:“入宫献墨宝?”
“不错。隔阵子就是腊祭了。所谓岁终大祭,举国欢庆,这腊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去年因逆卢战事办得潦草,今年圣上隆恩,许九州大庆,好好热闹番。而按照惯例,皇室大办腊祭,必有东郊祭天。”王文鸳娓娓道来,“祭天之时,先是吾皇祭祖,后有一名皇子作为后嗣代表,在祖宗祭坛前诵读祭文,寓意皇嗣昌盛,国祚千秋万代。”
王文鸳顿了顿,笑意愈发温和可亲:“那篇祭文,便是点睛之笔。其内容已由礼部为赵王拟好,有资格将文章誊写在黄绫上的,放眼天下士门,只有书公子的字当得起了。”
杜韫之眉梢一挑,乍然间并没回话。
郑斯瓒脸色一沉,拳头倏然握紧了。
辛夷则是古怪地咧咧嘴,眉间一道精光划过,映亮了她眸底的雪色。
每当皇室大办腊祭,必有东郊祭天,必有一名皇子作为后嗣代表,向先祖诵读祭文。
皇嗣昌盛,七**十,却只有一名皇子能被选出来,那这个人选就太过耐人寻味了。
一般来说,首选是太子,若当朝未立太子,也是预定的准太子。
可以说,谁被选中献礼祭文,便是半只脚踏在了龙椅上。故在李赫未立太子的今朝,这个诵祭文的位置,就成了各方虎狼争夺的肥肉。
然而,大明宫没有公开人选,民间连流言都没有:这个人选是赵王。唯一的解释是,王家将不择手段逼迫皇帝选中赵王。
王家太过自信,这场争夺的胜出。所以圣意还没个准,祭文就提前备下了。
至于让礼部拟文,让书公子写字,不过是让赵王从头到脚,把这场“准太子”的风头出尽。
注释
1.楷书四大家:唐朝欧阳询(欧体)、唐朝颜真卿(颜体)、唐朝柳公权(柳体)、元朝赵孟頫(fu)(赵体)。因本文尽量仿唐,所以不提赵孟頫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