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卿,不用这么着急嘛,既然徐正明有想法,不妨放手地让他去干;既然他想要仔细看一下蒸汽机,借鉴一下,以便完善他的飞鸟,也没什么,反应没有必要这么激烈不是?他要看,你就让他看个过瘾就是,这个大铁家伙又看不坏。”
到嘴的话语,徐光启生生全都咽了回去,动作更是一僵,虽有心阻拦,但皇上已经开金口,即便是自家事,也只能作罢,只是迟钝了那么一下,也就松手了,没有再阻拦自己的侄儿,徐正明。
“谢皇上隆恩!”
不得不说,徐光启虽然一副研究人员的木讷模样,不谙世故的样子,但此时此刻,脑袋却是格外的灵光,一见伯父撒手,没有任何的管束过后,就是一脸的笑意盈盈,一阵的傻笑,连忙躬身行礼,向崇祯表达感谢。
“呵呵....不用如此多礼,你要看....”
崇祯的话还未说完,徐光启就按耐不住心里的那份躁动,在浓浓的好奇心的驱使下,连忙快步走了出去,兴冲冲的来到正在运行的蒸汽机旁,好奇地不断打量着,嘴里更是啧啧称奇。
看到自己的侄儿如此唐突的模样,在皇上的面前鲁莽,不修边幅的样子,顿时,徐光启再次怒意涌上心头,按照习惯,就要训斥一番,但是,一看到皇上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是一副很欣赏的样子,也就忍了下来,心中更是长松一口气,为徐正明捏了一把冷汗。
毕竟,如此唐突的行为,若是遇到心胸狭隘、小气的君王,可是非常危险的。
这个时候,崇祯任由徐正明细看着蒸汽机,跟着众人一起研究,他却漫步来到了徐光启的身前,笑着说道:“徐爱卿,之所以成立和组建皇家科学院,你要明白,不仅仅是为了研究洋人的那些著作与理论,最为主要的还是,能够有咱们大明朝自己的发明和创造,而不只是,一味地模仿别人。”
“奇思妙想也好,异想天开也罢,总归是一种想法,一种对发明创造的渴望,在还未有结论之前,还没有确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就让他们使劲儿折腾去吧。不然的话,朕拨给你们的经费不就浪费了吗?就失去了它们应有的意义不是?”
“当然,不管是什么样的发明创造,都必须建立一个条件之上,不是为了故意套现朕拨给的那些经费,干其他的事情。否则的话,如果让朕发现其中有什么猫腻,攫取皇家科学院的经费,朕可是要追责的喔。”
听到这些话,掺杂着警告的味道,渐渐地,徐光启越听越心惊起来,一颗心直往下沉,崇祯那看似唠家常、闲谈的话语,却是字字句句透着锋芒,蕴含着凌厉的气势,让人不寒而栗,心有余悸。
“是,皇上,微臣明白,微臣一定管理好皇家科学院。”
徐光启的内心很是忐忑,说话之时,就连语气都带着颤音,而崇祯却是再次转移了话题。
“对了,徐爱卿,徐正明的那个飞鸟研究,朕就觉得不错,看着还行,可以作为皇家科学院的研究课之一,可以申请相应的科研经费。如果皇家科学院的院士团通不过,朕可以另拨一笔经费,作为徐正明的研究之资”
这一刻,徐光启愣住了,心里很是不解,在他看来,甚至于在许多人看来,侄儿徐正明的飞行器研究,那根本就是一种不务正业的瞎折腾,根本就不可能成功,,没有任何意义,却没曾想到,皇上居然会这么重视?如此看好侄儿徐正明的研究?
尽管心中这样想,充满犹豫和困惑,甚至还是有一些反对,但徐光启最终还是没有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当然,徐光启的心中,更多的还是高兴不已,皇上的看重,木鸟成为科学院的研究课题之一,侄儿可以因此申请相应的科研经费,不管怎么说,都是好事儿。
不过,忽然间,似乎想到了什么,徐光启的神色有一些不自然起来,甚至于显得复杂无比,不禁想起了天启皇帝,对于木匠活格外钟情,几乎到了废寝忘食、不理朝政的地步。
玩物丧志,帝王如此,危害将会更加的厉害和严重。
恍惚之间,徐光启有一种错觉,心中暗想:“皇上不会也是如此吧?”
很显然,徐光启多心了,随着听到崇祯后面的话语,顿时安心了不少。
“还有,徐爱卿,你们皇家科学院,要尽快懂清蒸汽机的原理,将其吃透,并能够予以一定程度的改善与加强,争取尽快地提高蒸汽机的性能,能够造福于百姓,使其对大明有更大的用处。”
“比如,在开采矿藏、冶炼、运输等等方面,以蒸汽机为,发明和创造更多的机械,代替人类,干这些繁重而又危险的苦活儿、累活儿和脏活儿。”
说话之间,不等徐光启做出回应,崇祯又从怀里掏出的一个图纸,上面的图案非常的简单,就是一个斜梯,一端就是由蒸汽机的输出力端牵引,另一端是一个具有四个轮子的木箱子。
“徐爱卿,你看,这是根据蒸汽机的性能,朕设计的一个简易机械装置,通过蒸汽机的牵引力,可以进行短距离的运输,比如,开采的矿石,可以直接用这个木箱,通过蒸汽机的牵引,将矿石拉到矿洞外。”
“还有,比如清理河道淤泥之时,也可以用这个方法,这样的话,就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还能更加有效、更加快速的清理河道,自然而然地,也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财力和物力。”
这个时候,王微走了过来,恭敬地向崇祯略施一礼,得到回应之后,进而上前一步,看着图纸上的内容,不禁眼前一亮,忍不住地插话道:“皇上,这图上的轨道设计,与秦朝时的‘驰道’很像啊。有所不同的是,这个‘驰道’的牵引力是蒸汽机,而非马匹,驰道的长度也有限......”
听着王微的徐徐讲述,忍不住心念一动,崇祯脑海里关于贾亦韬的记忆浮现,曾经有那么一项研究,确切的来说,是一项考古发现,在河南南阳的伏牛山上,发现了一条长达三公里的木质轨道,经过研究,正是秦国时的驰道,昼夜疾驰之下,可行七百公里。
而且,不管是厚筑路基,还是基上铺枕木,亦或是枕木上加轨道,以及车在轨道上疾驰,都和现代铁路的铺设原理无异。
因此,在中国的考古与历史研究界,就有那么一个声音,早期的火车发明,很有可能就是借鉴了秦朝时的“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