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分卷阅读151
    长房扯皮到底了。二房祖孙倒是非常平静。他们已经收到了来自广平王世子高桢的亲笔书信,信中说,他们所报之事,广平王都已知晓了,并且通知了朝中相关人士,他们会留意颖王府动态的,让张氏祖孙不必担忧。

    张氏祖孙就真的不再担忧了,小长房与族人扯皮之事,他们也没兴趣参与。这时候,时间已经进入到九月底了。赵玮决定要参加明年的童生试,正在先生的督促下,进行考前四个月的最后冲刺。而赵琇在祖母离家的数月内展现了自己管家的能力,张氏表示很满意,开始教导她更多的东西,也尝试将一部分家务交到她手上,让她独力打理了。

    赵琇真正掌握了一点权力,她觉得自己似乎在祖母面前有了那么一点话语权。她在考虑,是不是该向祖母提起开源之事?

    第一百零四章 开源设想

    “开源?”张氏放下手中的账簿,认真地看向孙女,“此话怎讲?家里并不缺银子呀?我们又没什么大的花销。”

    赵琇苦笑,祖母觉得没什么大的花销,大概是相对于从前建南侯府的规格来说的,可她没有经历过侯府富贵风光的日子,对自家这种门第日常支出的正常水平并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她只是单纯觉得,家中每个月要花的钱很多,可进账却只有那几个来源,要是不想想其他的开源渠道,难保不会有哪一天就坐吃山空了。

    二房无论有没有拿回小长房分出去的产业,手头上有的也就是几千亩地,种棉花和种粮食的都有,另外还有一些店铺可以放出去收租子,再有,也就是被皇帝收回官中,但每年都会将入息送过来的那些田庄了。每年都有上万两银子的收入,家里人口少,日常支出并不多,但祖母张氏爱做善事,爱礼佛,每逢年节施舍佛寺庵堂、资助贫穷族人街坊的钱加起来,也有几千两了。今年奉贤遭了灾,族人蒙受了不小的损失,赵琇管家时,就舍出去不少银子,张氏回来后又舍了一笔。本来今年田地里的收入就少了一大半,还花了这么多出去,细细一算,今年账上也就是持平之余稍微小赚了一点罢了。

    虽然二房还有不少积蓄,但经过今年的涝灾后,赵琇深深觉得靠天吃饭的风险真的很大,万一接下来几年再来几回天灾。田地里又是颗粒无收,那全家人岂不是只能吃老本了?一年两年还好,家里的银子撑得住,三五年呢?十年八年呢?记得刚回奉贤的第二年,棉粮欠收,外头闹起饥荒,百姓都卖儿卖女了,到了年底又闹起了干旱。很长时间都无雨。还有去年,奉贤气温大降,据老人们说,是生平所经历最冷的一年,每一条河连河底都冻住了。今年上海有雨灾,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多地大旱,明年谁知会轮到哪里?

    赵琇劝说祖母:“京中和山东都闹旱灾,今年奉贤又有涝情,明年还不知会如何。若只靠地里的出产,就怕会坐吃山空。祖母就当是添几处产业,日后多一点收入。家里也能安稳些。哥哥明年要科考。将来考中了,正式步入仕途,无论是回京还是外放,总要花银子打点的。您不是常说,咱们家虽有祖父生前余荫,但人走茶凉。许多人都渐渐不买账了吗?靠着祖父的面子,没法为哥哥铺好路,那咱们就得多备些银子,不能让他有后顾之忧啊。以前总说有机会袭爵,用不着操心这些。如今祖母和哥哥都把爵位抛开了,有些事就免不了要多想一想了。”

    张氏听得肃然。想了想,叹了口气,爱怜地摸着赵琇的小脸说:“难为你了,小小年纪就想得这样周到,原是祖母疏忽了。”

    赵琇笑道:“不是祖母疏忽,是从前根本就没想到哥哥还要靠考科举才能做官,想做官还要花钱打点。如今形势不一样了嘛。孙女因为管了几个月的家,平日里看账算账,才会起了这样的念头。其实祖母迟早会想到的,如今不过是孙女占了个先。”

    张氏叹道:“不怕你笑话,祖母还真没想到这些。家里的钱尽够使了,即便田地失收,还有御赐田庄上送来的东西呢。不过皇上如今对咱们家大不如前,谁也不知道那些赐银什么时候就不再送来的,确实需要未雨绸缪。”

    既要商议正事,张氏就把卢妈给召来了。至于赵玮?他还在学堂上课呢,他只要专心致志备考就好了,家里这点俗务,用不着他操心。

    卢昌秀如今伤势好转,已经可以在床上坐起身来吃饭说话了,只是右手还在发麻,没什么力气,下床走路,腿脚也不大利索。卢昌秀这样就算是废了。他又是生气,又是沮丧,若不是小儿子小满进了赵玮外书房当差,改了外大名叫“明章”,跟着赵玮开始正式念书了,给了他一点希望,他也许就不会老实下来。如今他天天盼着的,就是那位曾经有过一面之缘的族亲早日接到他的信,迁到奉贤来,他好将小儿子过继出去。

    卢妈对于丈夫的痴心妄想又生气又好笑,也懒得理会了。她另寻了个婆子每日过去照应一下行动不便的丈夫和养伤在床的大儿子,把小儿子和女儿都赶回内院当差,自己则每日做些辅佐新管家的工作,比从前轻闲些,权柄也少了很多。不过张氏对她的信任不便,有什么要紧大事,总是要将她叫去的。

    卢妈来了以后,听完赵琇的话,对此也很赞成:“且不管将来会不会有天灾,家里多几处进账,手头宽松些,想要做什么事,添置什么东西,都不必考虑太多。老太太和姑娘想要再接济几家族人,也不必次次都要问过账房,才能发话了。”

    张氏见她也赞成,露出了笑容:“既如此,你觉得添置些什么样的产业好呢?我倒是更喜欢田产,可又觉得家里的田产本就不少,再添也是要看天吃饭的,若是在外地添了,兴许能逃过天灾,但离得远,管起来也不方便。”

    赵琇反对再添置田产:“家里的田就不少了,咱们家是靠着祖母的诰命,还有祖父的余荫,才能免去赋税,可占的田地多了,官府能收的赋税就少了,这样好象有些对不起朝廷呢。”大地主兼并田地太多,容易引发社会不稳,这好象是历史书上说的,赵琇觉得自家还是不要尝试的好。再说,祖母年纪不小了,哥哥还不知几时才能考中进士,若是在他考中之前,就没有了祖母庇护,每年要交的赋税可是一大笔钱。

    张氏似乎也想到了这一点,她点头道:“说得也是。赵家如今说是郡公门第,其实已经大不如前,手里田产太多,容易引得他人眼红,没得给自家招祸。”

    卢妈道:“姑娘不是想要种桃子么?这法子就不错。松江黄泥墙那儿,就有大户种了几百亩水蜜桃,每年都卖得很好。姑娘准备用来种桃的地虽然只有三十亩,但只是试种。若是种得好了,再多种些,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