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宅男当崇祯 作者:云和山的此端
第二百八十四章 借人头,背后的故事
<!--go-->
第二百八十四章 借人头,背后的故事
“陛下,俗话说,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臣推荐臣的家弟毕自肃出任陕西巡抚……”
众人都惊讶的看着毕自严,这可是把自己的弟弟往火坑里推啊!
“你弟弟?毕自肃?亲弟弟?”杨改革听了也觉得稀奇,这从人名上看,这就是两兄弟,两兄弟都是进士,都是朝廷高官,这绝对是件稀奇事。
“回陛下,正是臣家弟,毕自肃,乃臣血亲。”毕自严肯定的说道。
“你弟弟如今做到什么官了?”杨改革好奇的问道,一个是户部侍郎,极可能会升到尚书,另外一个即将可能出任陕西巡抚,这种一个家庭出同时两个高官的几率,实在是低了点,何况还是毕这种小姓,杨改革好奇的问道。
“回陛下,家弟因为宁锦之战有功,加官至太仆寺少卿。”毕自严回答道。
“太仆寺少卿?朕知道了。”太仆寺是干什么的,杨改革明白,就是专门给皇帝养马的机构,少卿就是副手,算起来,勉勉强强也算是一个副部级的高官了,出任陕西巡抚,勉强也够了。
“诸位还有其他人要推荐吗?”杨改革问道。
众大臣巴不得有人去顶雷,谁会没事想到陕西去?从哪里脱身还嫌来不及呢,皇帝问起,纷纷避让,既然有人愿意把自己的亲弟弟送到陕西去,那正好,也不用在做什么得罪人的事,纷纷不作声。
杨改革问了一圈,见大臣们都躲着自己的目光,随便的问了一下,也就没再问了。
“既然大家没有人选,又只有毕自严推荐自家的家弟,那么,这陕西巡抚,就由毕自肃出任了,即刻召毕自肃入宫见驾。”杨改革安排下来这件事。
见皇帝定下陕西巡抚的事,群臣的心,算是安定下来,至少,不用自己去,也不用推荐别人去,更不用扯皮。
“好了,如今陕西巡抚是定了下来,那剩下的,就是派多少兵前去剿灭民变了,还有就是派多少兵前去镇守了,这事,诸位也说说。”杨改革又把出多少兵提上议程,速度可谓相当的快。
“启禀陛下,臣以为,陕西民变一事,乃赈济不力所致,如今朝廷正在大举赈灾,百姓有了活路,自然不会跟着匪首闹事,陛下,臣以为,倒不必大动干戈的大举剿灭,只需要招抚就是,想如今又了活路,朝廷一招抚,从乱之百姓必定幡然醒悟,接受朝廷的招抚,如此可不动兵刀。”
杨改革心中很鄙视,要是事情有你说得这样简单,那你干嘛刚才不去当陕西巡抚,等别人当上了,你又在这里大谈什么容易之类的事,一个个真的是会打算盘,扯嘴皮,当真是功夫第一。
“启禀陛下,臣也以为正该如此,宜大举招抚,想如今,如果乱民知道了朝廷有心赈济他们,有了活路,想必他们也不会再闹了,陛下,臣以为,该当如此啊!”另外一个大臣也如此是说道,一时间,招抚成了风向标。
“陛下,臣以为,一味的招抚,怕也不是事,臣以为,还得派出精锐,结合陕西当地的精兵,大力围剿,如此,才有威慑力,否则,日后一旦有什么事,一些人动不动就以民变威胁朝廷,朝廷岂还有威严可言?”
“陛下,臣觉得也该大力的围剿,想如今,有陛下的大力赈济,受灾的灾民有了去处,陕西那边的那些匪首,想借着灾荒闹事的人,没有办法裹挟灾民,也就成不了气候,正好可以乘机一举剿灭,彻底的绝了后患。”
关于陕西的问题,很快就变成了两派,不过,参与争论的人,不是很多,起码帝党的人就没参与进去,很多人都长了一个心眼,看着皇帝,皇帝没发话,这事,说来说去,也是白说,所以,虽然有争论,可是场面却温和的很。
杨改革听了一会大臣们的意见,觉得没什么新意,玩来玩去,还是在玩一件东西,那就是扯嘴皮子。
“孙师傅,这件事,你的意见呢?该怎么办?”杨改革打断了大臣们温情脉脉的争论,问孙承宗。
孙承宗想了想,道:“回禀陛下,此事,臣以为,除了派遣三五千精锐前去陕西镇守外,还需要让陕西各地卫所加强防范,保持警惕,严防有人能乘机作乱,陕西那边,徐子先正在带着新科进士和历事生们在那边移民,臣怕民变会导致移民、赈灾受到影响,更怕会波及到徐子先他们……”孙承宗皱着眉头,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唉……!还是孙师傅知朕的心啊!”杨改革长叹一声,这朝堂上,能说点靠谱的事的人果然不多,孙承宗就是少数这样的人,杨改革真正担心的其实就是这个,陕西那边的赈灾,必定要覆盖到陕西全省,移民官们必定要四处奔波,要是有人打自己移民官的主意,那可就是对自己很大的伤害啊!自己不光是面对灾民、面对移民不力的压力,更是要面对朝堂上那些死伤进士,举人们的压力,这一点,算得上是自己的死穴,一旦有人点中这个地方,那自己不说死,起码会非常的难受、被动,如果事情严重,甚至可能停滞移民的进行,自己所期望的移民能改变历史的轨迹,恐怕就要泡汤了。
众人一听孙承宗说的,都恍然大悟,原来症结在这里,刚才那些讨论招抚还是剿灭的人,连个边都没摸到啊!众人不得不感慨,这隔行确实如隔山啊!有的人就该是“帝师”,而又的人呢,就该被皇帝不待见。
“孙师傅,你有什么好的意见,就说说看吧。”杨改革长叹了口气,这件事,可真的是麻烦。当初徐光启去赈济的时候,自己错估了形式,以为赈济一下,立刻天下太平,那里知道,陕西那个地方,已经是一锅沸油,而且上面还在舞动着火焰,如今的情形,可以说,危如累卵,而自己,仅仅只是给了徐光启一个赈灾和移民方面的钦差特权,有关军事方面的保障,却不多,徐光启能直接指挥的,就是一个千人的钦差卫队了。
杨改革很纠结,不是他不想给徐光启更多的权利,只是这移民钦差的权利,本来就相当相当的大了,如果再给军事权,这也就是说,把大半个大明朝的控制权,全部都下放到了移民钦差的手上,即便是杨改革是穿越而来,即便是杨改革胆大包天,即便是杨改革相信徐光启不会干出背叛自己的事,可是这件事,杨改革也是心惊肉跳,出于一种本能,决不能给一个人这样大的权力。
决不能给一个人这样大的权利,杨改革一想到一旦把军队的控制权也交给徐光启,杨改革就觉得寒毛倒竖,背脊发凉,本能的一种心惊肉跳,本能的告诉自己不能这样,和信任不信任某人无关,纯粹的是出于本能。所以,现在的局面就是,徐光启在陕西赈灾,带着那些新科进士,历事生,甚至当地的秀才,州、县学的学生们,安全没有保障,一旦他们出现伤亡,或者说,出现大批的伤亡,这赈济,移民这件事,怕就会夭折,或者,效果打折扣,这是杨改革决不愿意看到的。
如今,形式恶化,陕西那边就是一锅沸油,还有火焰在上面跳舞,随时会爆炸,杨改革彻底的纠结了。
众人都望着孙承宗,看着这个“帝师”能说点什么。
孙承宗紧皱着眉头,道:“陛下,此事,臣以为,少不得要派出三五千能战之精锐,迅速远赴陕西,立刻击杀一批比较出名的匪首或者民变头领,以震慑那些蠢蠢欲动之人,为徐子先的移民赈灾争取时间,一旦移民顺利的展开,稍有成效,则陕西民变就不可怕了,犹如积聚的水找到了出路,只会慢慢的消退,再不担心水会漫过堤坝。”
“……,还必须严令陕西各边,各指挥,卫所,必须严加防范,保障移民赈灾的顺利和安全,一切以移民赈灾为重……,一旦出现某地有对移民赈灾不利之事,要立刻镇压下去,绝不可使民变拖累移民,待时间过得一年半载,移民赈灾起了效果,则不再惧怕陕西民变。”孙承宗想了半天,把自己考虑的说了出来。
“唉……孙师傅,说得不错,朕以为很有道理,朕也是这样想的,陕西那边,万事,应该以移民赈灾为重,移民赈灾之事,也该有人保驾护航,刚好,如今推了个毕自肃出来出任陕西巡抚,统管一应军政,民政,一切以配合徐师傅的移民赈灾为重……”杨改革刚才一直就在担心这个问题,移民赈灾过程中,徐光启他们过于单薄,没有军事力量保驾护航,犹如在刀尖上跳舞,可是,又不能把军事权也给一个本身能管理大半个明朝的人,要这样,自己这个皇帝,怕睡觉会不安稳。
“……再从京师当中,挑选三五千精锐,专事去陕西那边执行孙师傅的威慑任务,务必使陕西那边的民变首领,各地的匪首不敢有异动,一旦这些人危机移民赈灾,即刻击杀。绝不可坏了朕的大事,绝不可坏了我大明朝的大事……”杨改革心中的那根刺,给挑了出来,心中也舒服多了。
听皇帝和孙承宗的对话,众臣也是捏了一把汗,这千万白银赈灾,果然不是那样简单的事啊!其中的凶险和复杂,远朝常人的想象啊!
“朕的意思就是如此,诸位,还有什么要说的吗?”杨改革又问平台里的大臣们,虽然说这些人对军事方面的事,说话从来不靠谱,不过,也是聊胜于无,准备听听有什么好意见。
大臣们开始开动脑经想问题了,如今大的前提已经出来了,框架已经出来了,再想一些枝节方面的补充,应该不是难事了。
不一会,就有人道:“启禀陛下,臣以为,我朝向来对东虏开的赏格极高,陕西又是民风彪悍之地,陛下和不许陕西民众,组成民兵,前去辽东猎杀东虏人头呢?以人头换赏格,怕不少陕西民众会愿意的,也不失一招妙棋。”说话的是兵部尚书刘延元,他参与了皇帝的北方战略计划,知道皇帝有一个给东虏上户口的计划,于是,稍加推敲,就出了一个这样的主意。
杨改革想了想,这件事和自己的计划没有冲突,便道:“可以,此事,就交给兵部负责,集中一批,训练一批,护送一批,出了关,许他们持枪。”杨改革很快就定下这件事的规矩。
“遵命,陛下。”自己的提议得到皇帝的首肯,刘延元很高兴。
“启禀陛下,臣以为,驿站应该招募更多的驿卒,想这驿卒的挑选,本来就是挑选地方上桀骜不驯者,以常年的奔走空耗其精血,不至让他在当地坏事,所以,臣以为,陛下,应该大力招收更多的驿卒……”另外一个大臣也出了一个主意,当然,都属于一些枝节上的问题,并不是在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扩招?杨改革看着这家伙,居然是施凤来,没料到,这个迂腐的家伙,也有腹黑的一面,当下就点点头,道:“这个也不错,这件事,就交给刘懋去负责吧,他如今专管这驿栈分离之事。”
施凤来也十分高兴,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身为皇帝的人,自然得靠着皇帝说话,皇帝要驿栈分离,皇帝要加大对驿卒的投入,那自己就在这方面想办法。
陆陆续续,杨改革又听了一些意见,或者是接受,或者是不接受,都是一些价值不大的建议,真正的聊胜于无。
讨论完陕西的事,众臣出来了,一出来,几个刚刚还在一心为皇帝出主意的大臣们,就围住孙承宗。
“孙兄,皇帝借人头那件事,孙兄怎么就不阻拦皇帝呢?此事,也就只有您能拦得住皇帝啊!如今圣旨,怕是出了京城了,来不及了啊!孙兄,此事对陛下的名声,影响极坏,我等做臣子的,不可放任陛下如此胡为啊!”
出了平台,几个大臣围住孙承宗,熙熙攘攘的说道刚才的事,还在为孙承宗没拦住皇帝而说道。
“是啊!孙大人,你深得陛下的器重,如今皇帝的火气已经消了不少,孙大人再去劝劝陛下吧,万万不可借人头啊!此事必定被铭记于史册,这就是洗不掉的污点啊!”这个人没说是皇帝的污点,还是胡延宴的污点,还是指整个文官阶层的污点。
孙承宗站定,叹息道:“几位,不是孙某不拦住陛下,实在是此事,唉……,那胡延宴自己找死啊!怨不得他人,他做的那些事,诸位想想,那一件对得上皇帝的胃口,那一件不是一个死字?如何为他开脱?唉……此事,孙某已近有了打算,反正,会尽量的不让陛下的名声蒙尘的,那胡延宴,怕是脱不了一个死字啊!”
“孙兄的意思是?”
“孙某听说那胡延宴的身体不好,经常咳血,所以……”孙承宗说话说了半截。
“孙兄的意思是?”
“陛下是要借人头,……,这件事,孙某去求一个人,几位放心,此事,绝不会让陛下借到人头的。”孙承宗忧虑的说道。
“孙兄的意思是?”
“此事,你们就别过问了,知道太多对你们也不好。”孙承宗焦虑的说道。
“那既然如此,就拜托孙兄了。”既然孙承宗有很大的把握让皇帝借不到人头,那这件事,就还有回旋的余地,还不算最差,只是其中的秘密,就别打听了,有些人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不一样,就算作出点出格的事,皇帝也不介意。
孙承宗没有出紫禁城,而是去找一个人。
王承恩总算是把这件事十分棘手的事交代下去了,正要回去跟皇帝交差。就遇到了孙承宗。
“王总管,有礼了。”孙承宗首先给王承恩行了个礼。
“是孙师傅啊!有何事?可是在等咱家?”王承恩见孙承宗好像是专门在等自己,于是开口问道。
“正是,孙某有一事相求,还请王总管务必答应。”孙承宗开口求情了。
“哦,呵呵,孙师傅,您是帝师,皇帝的左膀右臂,有什么事,只管求陛下,想陛下也不会拒绝的,为何求咱家呢?咱家可当不起啊!”王承恩笑呵呵的推辞道。
“唉……此事,就是不能求陛下啊!此事,是和今日的借人头有关。”孙承宗开门见山的说道。
“孙师傅,此事,陛下下的旨意,咱家已经派人上路了,莫非孙师傅还想给那个胡延宴求个情不成,这个,就恕咱家没办法了,陛下指明了要这家伙的人头呢。”王承恩听说是这个事,立刻拒绝。
“唉……,就是此事,王总管可想过,人头一事一旦成真,皇帝借一省巡抚人头之事,必定载入史册,百年之后,该如何评论陛下?此事,就是陛下一个洗不掉的污点啊!陛下的声誉会蒙尘啊!陛下这是在拿自己的声望开玩笑啊!王总管难道希望看到陛下的声誉蒙尘?”
“这个?咱家自然不想陛下的声誉蒙尘,不过,那胡延宴确实该死,他不死,如何跟陛下交差?”王承恩虽然也觉得借一省巡抚的人头确实有点那个,但是,皇帝说要他死,他就得死。
第二百八十四章 借人头,背后的故事在线阅读
<!--t;
第二百八十四章 借人头,背后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