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00章
    鲁氏擦了擦眼泪,说道:“以往,我还想着咱们林家的姑娘都不像玉莲那么傻,如今,我自己亲生的闺女也是这样不听劝,非要往火坑里跳,拦都拦不住……”
    鲁氏痛哭不已。
    林婉榆望着父母痛苦的样子,到底于心不忍,使劲咬了咬嘴唇,哭道:“父亲,母亲,你们别难过了,我听你们的,听你们的……”
    第257章 我们私奔吧?
    林宏威冷冷道:“林婉榆,你别此刻违背本意跟梁浩然断了,回头心里暗自恨上我们。我们养你十几年,不图你什么回报,却也不想养出一个仇人来。”
    林婉榆抽泣道:“父亲羞煞女儿吧!女儿怎么可能恨父亲母亲?”
    鲁氏心疼地上前,将林婉榆拉了起来,抱着林婉榆说:“乖女儿,跟他断了吧,等你以后有了些阅历,一定会庆幸听了父母的话。”
    林婉榆点了点头,然后趴在鲁氏肩头痛哭失声。
    过了一会儿,林宏盛起身,说道:“榆儿,你好好休息吧,明日跟梁浩然把话说清楚。”
    林婉榆哽咽道:“是,大伯。”
    林婉棠随父亲一起出了三叔的院子。
    林婉棠见林宏盛很疲惫,问道:“父亲,这两天形势怎么样?”
    林宏盛叹了口气,说道:“还是老样子。皇上醒过来的时候长了些,精神也好了点,太子想让皇上下诏斥责五皇子,可是,皇上不愿意。”
    林婉棠道:“父亲,我有时候都不知道,柴太医把皇上医好,对大梁来说是幸还是不幸。”
    林宏盛嘘了一声,提醒林婉棠谨言慎行,然后说道:“你也知道太子仁厚……”
    林婉棠自然明白,只是,皇上如今所作所为实在昏庸,让人气愤。
    第二天,梁家人要上门提亲,林云鹤吩咐手下,直接用马车将梁家父亲、母亲和梁浩然带到了林府的外院。
    梁家父亲低声问梁家母亲:“浩然娘,我们说带聘礼,官差不让咱们带,林家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梁家母亲说:“还能是啥意思?人家财大气粗,看不上咱们这仨瓜俩枣呗。你不用管,不送聘礼还好呢,咱们省下来了。”
    梁家父亲扯了扯梁家母亲的衣袖:“你小点声吧。我不是怕林家看不起咱们嘛。”
    梁家母亲说:“看不起又怎么着?等林家闺女嫁进来,他们为了闺女在婆家过得好,也得拉拔咱们家浩然。悠然到时候说不定也能谋个差事,也像这些官差一样,到时候多威风啊!”
    梁家父亲唉声叹气:“咱们高攀了人家,我怕浩然在梁家闺女跟前硬气不起来,窝囊受气。”
    梁家母亲瞪了梁家父亲一眼:“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梁家闺女嫁给咱儿子,就得听咱儿子的。她要是骄里娇气,摆大小姐架子,你看我怎么收拾她?”
    梁家父亲想起自己老婆收拾大儿媳妇的手段,顿时放心了一些。
    梁家父亲说:“要是林家闺女真不温柔,等浩然有出息了,让浩然纳两房小妾也就是了。”
    梁家母亲畅想了一番未来,很是高兴。
    梁浩然低声道:“爹,娘,你们小声点吧,让人听见了不好。”
    梁家父母这才闭上了嘴。
    林宏盛与林宏威兄弟两个一起出现在偏厅,两个人态度都十分冷淡。
    梁家父亲笑着行礼:“两位亲家老爷,我们今天上门是来提亲的……”
    林宏盛淡然说:“你们先坐。梁浩然,你出来,我问你点事情。”
    梁浩然忙跟着林宏盛出了门,进了一处花榭,林婉榆正站在那里。
    林婉榆冷冷对梁浩然说道:“梁公子,我之前给你的鞋,只是出于感激,如今,此事已经引起了麻烦,为了彼此的清誉,还请梁公子将鞋还给我。”
    官差让梁浩然来时带上了那双鞋,梁浩然闻言从怀里掏出了那双鞋,颤抖着手,问林婉榆:“”这话可是出于你的本心?我们之前的那些情意难道都是假的吗?”
    林婉榆示意丫鬟接过来那双鞋,然后尽力控制住自己身体的颤抖,说道:“之前你我之间也不曾有过什么情意,若是让梁公子误会了,还请梁公子见谅。”
    梁浩然上前两步,来拉林婉榆的手,一旁站立的丫鬟赶紧拦住了梁浩然。
    梁浩然心里失望极了,感觉自己即将到手的大好前程没有了,眼里闪着泪光说:“榆儿,我不信这是你的真心话。榆儿,你心里有我对不对?要不然……要不然我们私奔吧。”
    林婉榆望了望站在不远处的大伯林宏盛,斥责道:“梁公子,请你谨言慎行!”
    说完,林婉榆就转身朝内院走去。
    梁浩然快步跟着林婉榆……
    此时,一个声音响了起来:“林浩然,你怎么也在这里?”
    梁浩然这才止住脚步,循声望去,惊讶地发现站在连廊尽头的人竟然是他在县学的陈夫子。
    梁浩然着急地望了林婉榆一眼,陈夫子已经走了过来,教训他道:“梁浩然,非礼勿视,你一个男子,往内院看什么?!”
    梁浩然被林婉榆拒绝,此时自然不敢在夫子面前说什么,只得行礼道:“学生是在看那里的花。”
    陈夫子扯着梁浩然的袖子,上前来给林宏盛行礼。
    林宏盛道:“听闻你们县的县学办得极好,我今日请你来,是想问问你们办县学的经验,好供旁的县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