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78章
    无论是历史上的二人,还是现在的两个小少年,都性格不合。
    不过争宠而已。
    嬴政:“二人并无世仇,相处日久,性情自然相合。”
    “嗯?这就相当于两个人是竹马,有着一起长大的情谊。”周邈试图想象。
    “即便长大后偶有斗嘴,也是欢喜冤家,上了战场还是生死兄弟。”
    越想象,越觉得有可能。
    在周邈神情逐渐激动时,嬴政道:“若欲成事,需先将项藉与项梁隔开。”
    周邈此时已经完全接受韩信
    和项藉,二人竹马共赴战场的可能!
    此时看项梁,就越发不顺眼了。
    “对对!经过近一个月的接触,我发现项藉就是一个有点熊的单纯孩子?但让项梁再教下去,就说不定了,可能就成了历史上的那个项羽!”
    但要怎样把项梁和项藉隔开?
    噶了项梁?不,行不通。
    项梁毕竟是项藉亲如父亲的叔父,这样始皇陛下就成他杀父仇人了,哪还敢放心重用。
    周邈冥思苦想,也想不出一个可行办法。
    嬴政提议:“若你不厌恶项藉,可将他与韩信二人,收作座下仙童。”
    仙使收两个座下童子,名正言顺。
    “既为仙童,也自当随侍仙使身侧,居于六英宫偏殿。”
    “妙啊!”周邈拍案大赞,他听懂了!
    “这样一来,只要不允许项梁进宫,就能把两个人隔开了!”
    个中操作,自然没有这么轻易,但大致如此。
    嬴政:“先将项藉和韩信接入六英宫,再剪除项梁的爪牙。”
    大秦仙使行踪,岂容项梁一个六国遗贼肆意窥探。
    “对!这样项梁就没人手蹲守我的行程了,减少偶遇,也就能减少他与项藉的接触。”
    “也不是不让见,一月见一次,我就在旁边站着,总不至于让他教坏项藉。”
    也算有所进步。
    嬴政:“如此,你可先与韩信和项藉言明。”
    “对,先要兵仙崽和项藉自己同意。不过他们两个不可能不同意的。”
    对于这一点,即使是项藉,周邈也很有信心。
    “但需要让兵仙崽和他阿母商量一下。至于项藉那里,按理项梁应该也会同意。”
    实在不同意?始皇陛下一声令下,你们项家人这辈子都别想走出大门半步!
    尝尝真正的软禁滋味吧!
    韩信和项藉的事情就此商定。
    嬴政突然问起:“你方才说,项梁似乎和张良走得很近?”
    周邈其实也不太确定,“我碰见张良三次,两次都有项梁在场,今日虽也是偶遇……”
    嬴政:“今日项梁是带着项籍,去与你偶遇,不
    算在内。”
    周邈:“那就还有一次,但若是第一次也是道上偶遇,张良今天也表现得很烦项梁……”
    “相比张良,项梁入咸阳后的行径,已经表明他更不可信。”嬴政笃定道。
    在这咸阳城里,相比韩成和张良的安分,项梁的爪牙已经算肆无忌惮了。
    “或是项梁看出张良才能非凡,欲要招揽;
    或是项梁看出张良才能非凡,且居心不良,欲要招揽,或欲联合。”
    随着相处愈久,嬴政在和周邈商议时,出口的语句已经不知不觉长了许多。
    但此时,嬴政顿了顿,却只道:“明日朝议散后,朕会单独召见张良。”
    啊?
    周邈茫然,但始皇陛下的决定总有道理的:“哦,那始皇陛下注意安全。”
    嬴政:“……”
    蒙毅:难道张良还能掏出一柄铁锤,抑或学那荆轲,掏出一把匕首?
    嬴政看向蒙毅。
    蒙毅恭敬肃立。
    周邈无知无觉:“事儿都说完了,陛下,那我就先告退了?”
    “去罢。”
    第67章 嬴政:张良可用,并将参加今岁科举
    第二天。
    周邈去同韩信和项藉说了收他们做‘仙使座下童子’一事,紧赶慢赶地赶回来。
    六英宫都没回,就找去章台宫。
    “陛下!张良人呢?还没来?”
    嬴政从奏章中抬起头:“已经见过,出宫去了。”
    “怎么样?”周邈紧张屏息。
    嬴政也知晓周邈紧张为何,道:“稍显稚嫩。”
    “现在的谋圣张良,有三十岁了吗?距离他历史上大显身手,还有十二三年,稍显稚嫩也正常。”
    但近三十岁的张良,应当不会太稚嫩吧?
    “难道是因为还没走到‘圯上受书’剧情,张良还没习得《太公兵法》1,升级谋圣,所以才稍显稚嫩?”
    “可是还没走‘博浪沙刺秦’剧情,多半也走不了了,张良也不会逃匿下邳,遇不着黄石老人,他还能成为谋圣吗?”
    周邈竟然真实地在苦恼。
    “……”
    嬴政:“既言无鬼神,又何言有精怪?”
    周邈曾在谈及张良生平时,说过黄石化形老人三试张良,圯上授书。
    黄石老人岂不就是精怪?
    没有鬼神,却有精怪,何其矛盾。
    周邈:“那倒也是,也够神奇的了。”
    嬴政:“若张良修成谋圣,必需《太公兵法》,朕让人找来又何妨。”
    “按理来说,《太公兵法》,又称《六韬》、《太公六韬》,成书在战国时期,现在找应该找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