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页
    静安疲惫得睁不开眼,不记得自己是怎么回应的。
    落地后稍作修整,马不停蹄进行后期。A-copy出来之前,静安搬了一次家。她原先在家里跟爷爷奶奶一起住,但随着她加班次数的增加,两老心疼她每天来回跑,擅作主张给她在公司附近租了个房子,静安领下心意,时不时还能吃到司机送来的饭菜。等到B-copy出来交了片,静安拷了一份成片带回家,爷爷奶奶做了一桌饭菜等她,一起等她的还有位陌生的精英男士。
    吃完一顿饭,等把人送走,静安给奶奶撒娇:这饭大家都吃得不舒服,以后别这么费心了。
    奶奶拍她手:你告诉奶奶,是不是还放不下高中那个男同学?
    都说您误会了!
    那以前的老同学都不联系了?
    还没来得及呢。
    静安在不久之后跟了一个省台的微电影,然而限制太多,发挥空间少之又少。再之后又陆续拍了几个TVC,出了几趟差,又一次落地时已经是夏天末尾。
    入职已四个多月,她每做完一个项目都会花时间进行总结,这样频繁的项目经验是之前没有的,她翻着总结笔记,不确定这是好是坏。
    Demy神出鬼没,偶尔出现在她身后,指着她本子上画的两个简笔小人,发挥你的想象力,这像不像一对男女在餐厅里共进晚餐,时间恰好是这周六晚上七点半?
    旁边Leah先笑了,Joanne,你就跟Demy吃一次Omakase吧!
    同事已经都知道那位周一见女士就是静安,时不时调侃几句,静安没有放在心上。
    周六晚上,静安再次收到Demy消息,不过是发在部门群,临时通知她跟Paige去见客户。
    先前在硅谷,静安每天要经过的101路口号称全美最堵、全美规划倒数第一,路上也坑坑洼洼,有一回直接把她车胎给震漏了气。而且没有智能交通灯,大晚上等个绿灯也要两分钟。车子停在路边去买咖啡,回来时流浪汉已经热心帮忙破好了窗。
    静安在国内还没遇上这样的情况,一路畅通无阻,到地进包厢,Paige朝她招手。
    坐下就被拉了下,Paige冲她使眼色,静安第一时间意识到有帅哥在场,抬头望过去,脑袋猛然一轰。
    对面坐着的那人,是沈西淮。
    第2章
    陶静安小时候很喜欢看电视,每天准点起床看七点档新闻,相比国家大事,她更喜欢看民生热点,早间《社会透明度》,晚间《1818黄金眼》,山东《拉呱》,山西《小郭跑腿》,奇闻异事层出不穷。她看过有人因为听了一个笑话而笑死,后来读到契诃夫,笔下一个文官死于一个喷嚏,本质上并不一样,她却觉得某种程度有共通之处。
    初中学业更重,没法每日准时收看,于是集中到周末。那时她习惯打开两家门户网站,一家聚点,一家触动。前者综合性强,内容充实,新闻弹窗简洁凝练;后者视效独特,注重用户体验,静安喜欢用他家的音乐板块,边听边在搜索引擎输入千奇百怪的问题。
    高二她弃文学理,听见后桌小声谈论班上一对情侣,过后同桌忽然问她:你手机里下载了Touching么?
    静安点头。移动终端不断普及,聚点做了即时通讯软件,而触动开发了社交媒体平台Touching。
    就是他家的。
    这个他,是指那对情侣里面的男生。
    静安在还没进入1班之前就听说了这个事实。在一年近二十万学费的私立中学里,除去静安和同桌这样所谓的普通人家的孩子,多半学生非富即贵。
    静安对沈西淮的印象除了互联网大拿之子,还有乐队。乐队名字叫黄杨树,广为流传的版本是,里面两男两女分别是两对情侣。他们唱的多半是英伦,视觉上像凯鲁亚克笔下的垮掉的一代,松散潦草,又很欢腾。
    第一次听他们是在高一的元旦晚会,静安起初留在教室写作业,后来听见广场上传来耳熟的音乐,停笔下了楼。
    那时音乐APP涌现不止,静安还是喜欢点开触动网页面听歌,手机操作不方便,所以她很希望触动可以出一款APP,还去Touching的博文下留了言,但没有被回复。她喜欢听朋克,EMO音乐属于硬核朋克的分支,而EMO乐队的代表我的化学浪漫是静安经常听的一支乐队。
    她鲜少听到其他人翻唱他们,女主唱更是几乎没有。广场上人山人海,她想凑近看一看黄杨树的主唱,无奈只能从侧面往前站,面前一只大音箱震得她耳朵疼,抬头能看见的只是一件被冷风吹得上下翻飞的风衣。
    贝斯属于低频,很难直接听到它的声音,始终处于乐器界鄙视链里的最底端,但没有贝斯的音乐会干且飘。贝斯手在乐队里的存在感也向来很低,但沈西淮似乎不是这样,不过静安仍然没有记住他的脸,只记得风很大,把他的手指吹得通红,他脚上穿的是很久之前匡威跟谁人乐队的限量合作款。
    在静安的记忆里,即使是文理分科后成为同班同学,她也没有跟沈西淮说过话,直到几年后赴美留学。
    对静安来说,研究生阶段的沈西淮相比高中更加具体。那时他在斯坦福的商学院读MBA,MBA对工作经历的要求十分苛刻,所以周边的学生都比他大上四五岁,而他凭借着大学期间在自家公司实习的经历,成为了班上唯一一个应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