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也是过去 了。”太后闻着沁入心脾的香气说:“卢氏已死,他儿子也在大理寺,没了顾及的人终究信不过。”
芝兰姑姑的手微微一顿,她跟着太后年月已久,许多话已经无需多言,她便能一眼洞察。
丢了周逢俍若能换来成安王,也算因祸得福。芝兰姑姑心想,可她心中总是隐隐觉得不安,她想开口说什么,二太后已经合上眼了。
*
翌日,早朝结束后,赵同安被天熙帝留了下来。
赵同安近来不敢多在宫中走动,连太后处也去的少了,这点不光他自己,就连天熙帝也有所察觉,他边走边说:“昨日朕去看母后,她消瘦不少,母后虽不说,朕也知道她心中一定挂念舅舅和阿彻。”
赵同安受宠若惊,垂首道:“有皇上时常陪伴在侧,太后定能舒缓思乡之情。”
天熙帝仰头笑,他的病气似乎随着旧的岁月一同留在了过去,不知是不是太医妙手回春,上元节一过,天熙帝的气色也如同春色,有了回暖之意。
“舅舅说的是。”天熙帝语气轻缓,似是在询问,但实际上却是命令,天子在朝堂尚有谏官出言反驳,而真的在私下说的话反而更加具有威严,天熙帝少少侧眸笑道:“那舅舅可愿随朕一同去看看母后?”
赵同安是太后胞弟,私下里天熙帝叫赵王一声舅舅本不唐突,可君臣礼在先,赵同安虽是武将出生,缺并未建立什么战功,天熙帝自幼便称他为赵王,带着几分对于长辈的尊重,这样一叫便没改过口。
这还是他第一次叫赵同安舅舅,赵同安有点受宠若惊,他分不清天熙帝忽然的亲近有何意,他不敢逾越,只说道:“臣遵旨。”
适逢太后早膳,御膳房的太监进进出出,却大都是些素食小菜,她是自愿,可天熙帝却不忍,见太后饮食如此清淡,正要责问太后宫里伺候的太监,被芝兰姑姑上前解释说:“陛下为国事劳心劳力,太后也夙夜难寐,新岁里为国祈福太后不愿意碰荤腥。”
“那也不能如此苛责。”天熙帝状若不满,转而去扶着太后,说道:“母后有心儿子知道,可若是因此坏了身子,那便是儿子的不孝了。”
他说的煞有其事,将世人听到的母慈子孝的典范演绎的淋漓尽致。
“哪里就苛责了。”太后笑着握起天熙帝的手道:“母后身在后宫,不能为你做什么,多抄几遍经书,戒斋为你祈福这些小事还是能做的。”
“今日儿臣特意叫了舅舅一同过来陪母后用膳。”说着天熙帝表示意赵同安入席,说:“我们一家人,不用拘礼”
“多谢皇上,臣......”不等赵同安把话说完,赵太后便打断她说:“皇上有心了,哀家也有些日子没见着赵王了。”
赵同安闻言这才恭恭敬敬的做了下去。
天熙帝命人将桌上的素斋都撤了去,又叫李忠义传膳,不多时太后宫里的膳食换了一批,天熙帝说:“儿臣知母后之心,这些是儿臣特意命御膳房按照母后家乡小味做的,母后放心,这些都是素食,儿臣陪母后一起尝尝?”
说着他便给太后夹了一块松子枣泥糕。
昨日天熙帝给太后请安便听太后说起松子枣泥糕。
太后望着面前的糕点,像是想起了什么,抿了一小口,轻轻道:“这松子枣泥糕是哀家与先帝第一次见面时所食,先帝最喜欢的就是这个味儿。”
顺德帝喜甜,这与他年幼经历有关,彼时圣祖四处征战,将两个儿子养在军中,军中多苦,最难捱的便是隆冬,后来圣祖评定战乱,百姓不再无食宿,但那段在军中和将士们一同受苦的日子却叫人难忘,他吃过苦,所以对于一切甜的东西都喜欢。其中松子枣泥糕是他怎么也吃不腻的。
“父皇的口味儿臣倒是记不清,但儿臣记得从前被庄先生罚写字就能得到母后差人送来的枣泥糕,不怕舅舅笑话,朕当时有好几次为了贪嘴故意写错的。”
太后慈眉善目的笑着说:“如今倒是承认了。”
这样的欢笑,在寻常人家母子之间是种常态,天家却难得,年幼时,他们到更真有几分像是在高墙深宫里相依为命的母子。
赵同安就像个格格不入的装饰,在一旁陪着笑,可心里却与面上相反,暗暗祈祷这时候谁能将这诡异的氛围打断,便是积了大德,还没等他开始祈祷,外面忽然传来一阵人声,天熙帝示意李忠义去查看,不多时李忠义便来禀报:“陛下,东都使者已经入宫,正要求见陛下。”
天熙帝擦了擦嘴,不慌不忙的说:“这么快?且等着,没见朕在陪母后用膳吗?”
李忠义知道天熙帝的用意,乖乖后再一旁默不作声的等着。
太后抬起她慈爱的目光,看着天熙帝说:“皇上国事要紧,哀家这里皇上忙完国事再来不迟,这松子枣泥糕哀家给你留着就是。”
她这样说,显得天熙帝是贪那一嘴似的,他刚要辩解,太后又道:“去吧,去吧,别叫使者等久了说我大祁礼仪之邦只是徒有其名。”
太后言辞恳切,天熙帝不好再坚持,于是只好起身道:“那舅舅陪母后用膳,朕去看看。”
第105章 生死
天熙帝离开之后,赵太后命人将膳食撤了下去,芝兰姑姑禀退了下人,殿中只剩太后和赵同安,太后慢悠悠的走到先前丫鬟新修剪的一株梅树旁,望着开得正盛的梅花,明知故问道:“周家父子还在大理寺监牢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