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高个,看身型还可以。”
“灯有点暗,看不太清长相,好像不怎么白。”特别是站在唐青婉身边。
“男人要那么白干嘛,我觉得这样挺好的,看着顺眼。不愧是山里出来的男人,看着就是不一样。”
柳卿音不解问道:“这跟山里来的有关系吗?”
她可是见过大批山村里的男人,看得够够的了。只能说一样米养百样人,这一家子怎么看怎么显得非同一般。
童小雨振振有词道:“那自然是,住在山上的人,更容易吸收天地日月精华啊!”
“原来上山下乡还有这等好处。”她家本就在城乡接壤的镇上,说是城里吧还有好多人家种地,说是乡下吧镇上也有不少厂子,反正上山下乡没他们镇上人什么事。
“可拉倒吧,这样的在真正的农村,那绝对是凤毛麟角般存在。”
说到后面柳卿音也只敢小声嘀咕,曾经她也是抱着建设祖国的雄心壮志激情昂扬去下乡,那真是流血流汗还流泪的日子,太苦了。
做知青的苦,具体到每一个知青身上,真的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
下乡八年的唐清悠都回城一个多月了,还在一天三顿不落地诉苦。
当初领导人号召青年垦荒守疆,他们申城三百多名知青踏上开往新疆的列车。
那时候唐清悠已经听说了一些知青的苦,但是她没想到会那么苦。
听得最多的还是知青光荣。
据说知青每月能拿到三十多元的固定工资的,那比唐父唐母工资还高,并且每两年能回家探亲一次,总体而言还是很不错的。
唐清悠高中毕业,学也上完了,又找不到工作,便打算做点轰轰烈烈的事,当初是抱着豪情壮志踏上列车的,一路高歌,可随着火车转火车,翻山越岭,窗外的风景越发荒凉,歌声也慢慢歇了。
一路往西行,经过十余天的颠簸总算到了,可满眼荒凉和贫瘠的大漠让他们都傻眼了。
国家鼓励知青晚婚,可远离申城远离原来的生活,他们只有抱团取暖。
开始一个月还能发十块钱,后面减成五块,至于回城探亲,头两年没轮到她,后面她同许哲结成夫妻,那几年多次怀孕生孩子最终一次也没能回来。
好在她家里月月能寄点东西过去,许哲也回去过几次,每次回去都是尽量采购,能买的能带的都带过来了。
唐清悠不想生孩子的,她自己都养不活,可孩子还是一个个来了。
唐清悠以为要一辈子扎根边疆时,国家出台了新的政策——申城家中有两名以上知青下乡的,可以回来一个,得知消息时,唐清悠哭了,她终于能回去了。
如此许哲也不能拦她,她总算回来了。
许哲却没能回来,唐清悠回到申城时许家已经按着这个政策将许哲弟弟许光弄回来了。
唐清悠去许家闹过,不是说她对许哲有多少感情,而是许哲不能回来,她三个孩子就得靠她一个养活,她回来又没有工作,就靠那么点补贴根本无济于事。
像现在她和三个孩子经历千辛万苦回到心心念念的申城,却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
她家依然在石库门老屋,虽然相对于宽广的边疆,这房子过于狭小,可这里是心心念念的家。
她回家了,家却容不下她。
她下乡前住的独立的房间现在是小叔家堂弟住着,还重新粉刷过,说是做新房用,他年底要娶媳妇;爷爷奶奶那间最大的房间已经住进去一个堂妹了。
老二现在住的那间房也不小,毕竟原来是她和老三这对双胞胎俩人住的,老三下乡了,可未婚的老二居然生了一个孩子,还住在家里,还是个顶顶金贵的人儿,别说同他们挤一间房里,就是平常她儿子在房外弄出点响动都不行,就怕惊吓到精贵的赵家小公子。
最多也就唐父唐母房里容得下一个外孙,唐清悠带着两个女儿暂时只能在狭窄的客厅里搭一块床板将就一下。
这时候听说下乡的老三打电话回来过,唐清悠吓了一跳,她现在不做她想,就等着老二带着孩子嫁到赵家去,将房间匀出来给她们娘几个住,要不等天冷了,她们还住在客厅会冻死的。
唐清悦听了这个消息,也顿了一下,现在的唐清悠对她来说没有任何威胁,但是老三,只要她还是那张脸,就碍她的眼。
“是不是因为听说大姐回来了,她不平衡?可大姐那里多苦啊,她该体谅。”
高玉凤也是今天回娘家听父亲跟她说起寄东西的事才想起月中老头子就来找过她,当时因为老大回来,家里鸡飞狗跳的她顾不上理,后面就忘了。
“那倒不是,听说是生了孩子,要在乡下结婚,让寄证明材料过去。你姥爷已经处理好了。”
听了这话,唐清悦才彻底放下心来,在农村结婚了,还生了孩子,那她这辈子基本就定型了,也算是达到了她的预期目标。
唐清悠想的却是:“那她要是回来,是不是也会拖家带口?我可先说好,老二那间房,要是不给我,我可是不依的,到时候大家就都别想过安生日子。”
唐清悦不想再看这一屋子人各种算计的嘴脸,放下喝汤的勺子,用手帕擦了擦嘴,轻声同高玉凤道:“妈,我先回房里,回头浩浩被吵醒了,看不到妈妈会害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