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珩论写青词比不过那些文人,但欣赏水平还是足够的。比如清虚观这份青词,就写得很一般。
锦衣卫在屋子到处搜查,忙中有序,程知府站在殿中,显得无所事事。他带着官员走到陆珩身边,没话找话道:“陆大人,莫非这些灯烛有什么玄妙?”
陆珩指向大门两侧排成长长行列的蜡烛台,说:“我刚刚数过了,这里有五十一根蜡烛,左右两边共一百零二根,和河谷村失踪人数相同。所以我猜测,青词后面的名单上也写了一百零二人的生辰八字。”
程知府立刻高声拱手道:“陆大人果然明察秋毫,英明神武,下官佩服。”
后殿窗户紧闭,程知府夸张的语调回荡在大殿中,颇有些可笑。陆珩淡淡扫了他一眼,说:“程大人谬赞。折腾了这么大一圈,只找到一堆纸人,除此之外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哪有什么英明可言?”
程知府讪笑道:“时日尚短,陆大人这么快就能找到清虚观,已经很了不得了。清虚观的道士会扎纸人,这里也确实陈列着一百余名纸人。人证物证俱在,依下官看,河谷村村民失踪和清虚观道士脱不了干系!”
陆珩看着程知府,似乎笑了下,缓缓道:“程大人这么久就想通了这个问题,真是令人惊叹。那依知府大人看,那些村民到底和清虚观有什么关系,他们现在还活着吗?”
程知府干笑,搓手道:“这……下官还没想出来。”
陆珩看了眼天色,不欲再耽搁,吩咐道:“陈禹暄,你带着一队人去搜查清虚观,挨个房间查看,一个地方都不要漏过。方戟,你带着人搜山,务必找出那些道士的踪迹。”
陈禹暄和方戟两人领命,各自带队出去。程知府见状,见缝插针道:“陆大人,您看已经快申时了,要不您先回县衙里休息,搜查的事交给下面人?”
陆珩淡淡道:“程大人若是累了,自可离去,不必顾忌我。”
“哪里哪里。”程知府讪笑,“陆大人这是说什么话。”
陆珩依然在后殿中走动,不知道在看什么。没一会,殿外忽然传来脚步声,陈禹暄停在大殿门口,紧绷着脸抱拳:“指挥使,属下找到一些东西,不敢定夺,请您过目。”
陈禹暄脸色严肃,陆珩心知有事,立刻转身往外走。程知府等人见状,赶紧跟上。
陈禹暄在前引路,径直走到一间屋子里,侧身道:“指挥使,您看。”
这是三清殿东路配殿,里面有不少日常用具,座椅床榻俱全,看起来是某个道士居住之所。然而小屋的主人已不知所踪,原本还算干净的屋子被翻得一团乱,连床板都被掀开了。虽然锦衣卫的行径有些过分,但,床底下还真被他们找出东西了。
锦衣卫抬起被褥,给陆珩看下面的东西。陆珩看了一会,将那张纸缓慢从木板间抽出来。
这是一张女子画像,她身穿甲胄,手握双刃,骑在马上怒目高喝。画外人听不到她在喊什么,但是可以想象她的声音应当极为嘹亮,一呼百应。
程知府见陆珩看着一幅画良久不动,不由问:“陆大人,怎么了?”
陆珩将画像递给程知府,说:“程大人,你来看吧。”
程知府将信将疑接过,陶一鸣就站在程知府身后,同样看到了这幅画像。程知府表情先是疑惑,随后凝滞,最后深深皱着眉:“莫非,这……”
陆珩负手而立,这样显得他尤其修长。陆珩沉静地看着这两人,缓缓道:“没错,这是唐赛儿。”
有些官兵不识字,悄悄问:“唐赛儿是……”
“白莲教女匪首。”陆珩目光扫过众人,语气平静的令人害怕,“如果你们还不知道白莲教,那永乐年间滨州叛乱,你们总该知道了吧。”
洪武末年,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后来又迁都至北京。山东是靖难时主要战场,后来迁都又征调数十万民夫,修宫殿,运粮食,挖运河,死伤惨重。再加上那几年干旱洪涝不断,瘟疫流行,山东百姓苦不堪言。滨州一位女子在动乱中占山为营,率众造反,反潮曾一度席卷青州、莱州、莒州、胶州等九个州县。
那个女子,就叫唐赛儿。后来造反军被朝廷镇压,但唐赛儿在乱军之中逃走,官府寻找多年,未觅得其迹。这件事在山东、河南一带流传甚广,哪怕朝廷极力镇压,民间还是有不少人偷偷供奉唐赛儿。甚至有人称其为佛母,传言战后唐赛儿得道飞升,位列仙班,所以朝廷军才怎么都抓不到她。
看来住在此屋中的道士,便是唐赛儿的信徒之一。
屋子里一时落针可闻,程知府急急忙忙道:“陆大人,您要明察,下官身家清白,对皇上赤胆忠心,绝对没有和白莲教勾结。”
陆珩淡淡瞟了程知府一眼,说:“那这些东西为什么出现在卫辉府辖下?”
“下官不知啊。”程知府握着手急道,“下官管着这么大的卫辉府,哪能处处都看到。陆大人您放心,回去后下官必然详查,一定把这些反贼全部揪出来!”
陆珩扫过程知府,眼睛落在陶一鸣身上。陶一鸣也低头拱手:“下官失察,竟不知清虚观内窝藏着白莲教教徒,请指挥使降罪。”
陆珩什么都没说,示意陈禹暄收起画像,自己朝院外走去。程知府松了口气,压低声音呵斥陶一鸣道:“你看看你闯下的祸,你一个人失职,要害卫辉府衙所有人丢命的!你在这里看着,我去和陆大人求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