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头,你这也太磕碜了,连个柜子都没有,东西都放不下了!”一大爷啃着肉干看着里面,对着刘大爷说道。
“有的吃还堵不上你的嘴,回去了回去了,给这小子剩点。”刘大爷板着脸赶人。
“别呀,我再看看,看这小子开箱子,放东西还挺有趣的。”
“你们不用去上工了?”
“现在太阳都快下工了,再过会儿,就有人喊吃饭了。”旁边的大爷说着。
现在在说话聊天的都是村里辈分足的,中间辈的都没说话的份儿,反正有的吃,偶尔帮这小子递递东西。
将最后一些东西放好,苏俊杨拿了一些桃脯出来,这是他爷爷奶奶送的。
两位老人住在S市的乡下,院子里种了三棵桃树,也不卖,除了自家吃,剩下的做成桃脯给孙子孙女当零嘴。
这次知道小孙子要下乡,还是去N市,就把桃浦送到城里二儿子家,让他寄来。
满满一大包,上面还有老人的嘱咐,让小孙子分些给一起住的知青和村子里的同志们吃,处好关系。
苏俊杨给每个大叔抓了一把回去,给婶子们也尝尝。
这几个包裹是苏母斟酌再斟酌,有点打眼但又不妨碍什么。她是纺织厂干部,苏父又是机械厂的高级技术员,这些吃食完全能拿得出来。
至于被子什么的,被面用的是纺织厂里残次品布料,衣服也是这样,好的坏的都有,剩下的水壶茶杯这些东西,在农村是打眼了点,但不出格。
她费尽心机只想让孩子过好一点,大儿子刚毕业就进了机械厂,二女儿托了关系送到了大学,至于小儿子,她本来也是想拖些关系,送去大学读书的。
结果因为自己这个干部妈,还有不够根正苗红的技术员爸,又是风声紧的时候,最后只能让小儿子下乡。
晚上,刘大爷和苏俊杨吃上了红烧肉和蒸鱼干,猪肉是刘大爷买的,咸鱼是苏母做好邮寄过来的,这么热的天,也就只能送送鱼干什么的了。
在收到儿子的信后,她就盘算着日子,这么多天下来,她跟邮局的人也熟了,大致知道包裹到的时间。又想着现在农忙,儿子没时间取,掐着时间送,怕的就是里面的食物坏掉。
“小子,刘伯看得出来你家底很好,但是还是要当心点,平日里手别太松。”刘大爷嘱咐了一句。
“刘伯,我知道的。我爸妈送来的大多是吃食,大家也都看见了,我们自己在家吃,吃光了也就没了。”苏俊杨说道。
“知道就好。”
提这么一句也就够了,他爸妈应该也知道自己儿子的德行,不会送贵重物品。
吃完饭,苏俊杨拿了一部分桃脯和肉干送给了知青们,不多,一人也就两三块,尝尝味道。
爸妈还有哥哥姐姐写了好几封信,都是在问他过得怎么样,能不能适应?
苏俊杨看完后,一一回信,等下次邮递员来送信时交给他。
第89章 年代文中的知青
第二天, 村里的婶子们看苏俊杨和善了不少,这小伙子是个会来事的,就算不是他会来事, 他爹妈的也能算到他头上。
苏俊杨上完工回来,看屋子里的东西太过杂乱,晚间请了隔壁吴叔帮忙搭个架子, 可以放屋子里。
昨天吃了不少肉干的吴叔,欣然同意。
不过苏俊杨也不让人白干, 拿出了一些点心和一块粗布。
这个年代,钱很重要, 但实物更重要,有钱没票, 那钱也花不出去,而东西不一样,能直接用。
这家换一点那家换一点,本来杂乱无章的屋子收拾干净了,床也换了一下, 用棕榈床板,更加舒服。
偶尔丁华根有事情找苏俊杨的时候, 会进来,心里别提有多羡慕了。
知青院子的知青们也在商量见屋子的事情, 最好能趁天气转凉前把事情定下来。
一群人现在还在讨论,只是这事情已经跟苏俊杨无关了。
孙文丽没有如苏俊杨所愿, 而是常常出现在他身边,跟他说说话, 一起做做事。
有的时候孙文丽会莫名其妙的高兴, 苏俊杨不知道她在开心些什么, 只觉得两人好像又纠葛在一起了。
而孙文丽也不会主动告诉他,她最喜欢的是苏俊杨征求她意见时的样子,那是被人尊重的感觉,在这个村子里,她很少体验到。
就算当了记分员,长辈们眼里她就是个晚辈,同辈的会找她说话,可她说的话根本没用,不管是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就一定要来说。
在这柳下村里,很少有人会注意一个年轻女人的感受,并且尊重她的意见……
这天,邮递员骑着自行车来村里了,书信和包裹不同,包裹大小重量不一,邮递员只有自行车,根本放不下,而书信直接放袋子里送过来就行了。
午后,给地浇完水后,一群人回家休息,现在事情少了很多,不需要没日没夜的干了。
村里的年纪大的孩子去了附近的小学,只有几个年纪小的在外面玩,看到邮递员好奇地跟了过去。
苏俊杨听到敲门声还有大花的叫声,从屋子里出来,打开门就看到了邮递员。
拿到信后,又把这两天自己要寄的信交给他,上面已经贴好邮票了,不需要再给钱。
送走邮递员,苏俊杨看到几个五六岁的孩子正盯着他和大花笑,就对他们招了招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