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05页
    永琋在听到皇帝这句话时,愣了片刻,并未及时谢恩。
    皇帝笑道:“怎么还在发愣?可是对朕的安排不满?”
    永琋忙拱手回道:“儿臣不敢,只是儿臣不解,户部已经有五哥在了,皇阿玛为何还要儿臣去户部?”
    阿哥入朝后是要在六部轮流历练后,由皇帝根据该阿哥的本事决定最终的去处。
    早年三阿哥被皇帝厌弃,故而被皇帝丢去了理藩院做编修,三阿哥也没什么意见,一做就是多年。而四阿哥则是自己请求去了礼部,五阿哥在历练结束后被安排进了户部,经过五阿哥这么多年的经营,可以说户部就是五阿哥的老巢,其中拥簇五阿哥的大臣大有人在。
    他若是在这个时候进了户部,要想做出一番成绩,经营自己的势力,除了先拔掉五阿哥的羽翼外,别无他法。
    皇帝抿了口温热的六安瓜片,略有深意道:“户部,兵部和吏部是六部之根本,其中以管着朝廷钱袋子的户部最为重要,叫你去户部,也是朕对你的信任。况且,朕已经拟好了旨意,待你去户部后,就会把永琪调去工部。所以你大可不必担心朕的安排会影响你们兄弟的情谊。”
    话已至此,永琋只得垂眸谢恩。
    待殿内恢复了平静,皇帝盯着早已阖上的朱红色殿门,轻轻吐出一声悠长的叹息。
    李玉轻手轻脚的给皇帝换了一盏茶,关切道:“好端端的,皇上怎么叹气呢?”
    皇帝轻轻瞟了李玉一眼,接过他递过来的茶:“你师傅的腿脚还未养好?”
    李玉苦着脸道:“让皇上烦心了,太医说师傅伤到了骨头,伤筋动骨一百天,怕是还需要一些日子。”
    说来也是奇怪,以前师傅哪怕挨了板子不能下地,每日也是口口声声的要回御前伺候,可这次,昨儿他下值后去看望时,明明见师傅已经可以走路了,却对回来伺候的事儿闭口不提。
    皇帝暗自在心中算了下日子,倏地笑道:“再去看你师傅时,记得跟他说,朕的身边没了他这位大总管,还真是不行。”
    李玉一喜,声音响亮的应下后,又笑着说:“若是哪一日奴才受了伤,皇上也能想起奴才,那奴才定然会高兴坏了,哪怕到了底下也有脸见祖宗了呢。”
    到了他们这个地步的奴才,银子什么的早就不求了,求的只不过是一个体面,还有主子的信任罢了。
    皇帝很是给脸的笑了两声,然后走到窗边,瞧见院子里光秃秃的树枝,突然就心生感慨,正想吟诗一首,洁白无瑕的雪花便慢悠悠的从空中飘落,他叹道:“落雪了。”
    今年的初雪下的格外早,十月刚至,初雪便来了,飘飘扬扬的下了好几日都不曾停歇。也正是因为天气的骤然变冷,皇帝又在两日前患了风寒,至今还在榻上养着。
    永寿宫里,柳清菡将手放在炭盆上方烤着,边问紫罗:“给皇上炖的补汤好了吗?”
    紫罗点点头,拿了钳子往掐丝珐琅手炉里添了几块儿炭:“时候差不多了,再用小火煨一会儿就好了。”
    说罢,她又道:“还有件事,景仁宫昨儿个半夜请了太医,说是愉妃病的急,好像不大好。”
    柳清菡拧眉:“为何昨儿本宫什么动静都没听到?”
    她说的不是景仁宫里嘈杂的动静,而是没听到有景仁宫的奴才来永寿宫拿牌子。
    宫中规矩森严,其中就有夜晚宵禁后不得随意走动的规矩,若真有急事或者像愉妃这种情况,应该派人到皇后或者主事之人的宫中禀报后才可。
    这才是紫罗会在这时提起这件事的原因,紫罗脸色发青:“愉妃并未派人来知会。”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昨夜情况紧急,愉妃和她身边的大宫女给忘了,那今早也该派人来告知,而不是叫她从专门给永寿宫送消息的奴才口中知道。
    愉妃此举,无异于在挑衅皇贵妃的权威。
    柳清菡轻啧一声:“原以为经过上次的事情,愉妃会乖觉几分,没想到依旧还是这么没脑子。五阿哥被换到工部是皇上的意思,莫不是她以为是本宫或永琋在皇上面前说了什么?”
    皇帝这一抬一贬,平衡掌控的好极了。
    不可否认的是,皇帝叫永琋去户部,是有要锻炼他的意思,但同时把五阿哥调走,却立马变了味儿。
    从前哪怕皇帝想让永琋和五阿哥相互制衡,但皇帝好歹没摆在明面上,而这次,却是彻彻底底把两人推到了对立面上。
    不过这样也好,希望五阿哥会是一块儿好的磨刀石,永琋还是有些心软了。
    第158章
    养心殿,皇帝半靠在床榻上,一手拿着奏折垂眸看着,一边张口喝下柳清菡喂到嘴边的药。
    柳清菡将最后一勺药喂完,拿帕子替皇帝擦了擦唇上遗留的药汁:“皇上,太医说您要好好儿休息,可从臣妾来到现在,您一直都在看奏折,都不嫌累得慌么。”
    冬日寒冷,皇帝的病断断续续,眼看着就快好了,可转头就又病了,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
    皇帝抬眸看了柳清菡一眼,视线又重新落回折子上,声音淡淡:“眼看着到了年下,事情越来越多,朕若是不处理,就要堆积成山了。”
    柳清菡低了头,在皇帝看不见的地方瘪了瘪嘴,恋权就是恋权,拿什么事儿多当借口,真当她不知道,越是到年关,那堆积成山的折子里,越是没什么要紧事儿,大多都是各地官员呈上来的歌功颂德以及拍皇帝马屁的请安折子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