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再谈论起来,就是嘲讽了,这也是之前唐老大想要家里断了四弟的银子,供自己儿子读书的原因。
那时候唐石头虽然也觉得读书人不错,也就是不错了,并不觉得他就比四弟差,直到这两天他才看明白,读书人就是读书人,不是他这种有点小聪明的人能比的。
两天的时间,村子里平常来往的村人,亲戚就不说了,一些他听都没听过的,七拐八弯的亲戚也都冒了出来。
这也不算什么,毕竟唐家出了个秀才,想要沾光的都会找借口攀攀关系。
但除此之外村里一些很有威望的老人,比如王九叔,三叔公,里正全都来了,就连镇上的王地主都让人送了礼过来。
这些往日唐家只能敬着,低头的人物全都和和气气的来到唐家,他们的目标就是唐老四。也是在这两天,唐石头下定了决心,一定得让儿子读书,哪怕用鞭子抽都得抽出个读书人不可。
远处在和小伙伴玩的唐发财打了个寒颤,总觉得刚才似乎有什么危险,环顾四周什么都没看到,很快就又和小伙伴玩起来了,完全不知道他以后‘凄惨’的生活。
里正也不是单纯来唐家祝贺的,上河村虽然不像别的村子一样是同姓村,却也是唐、王,李三大姓为主,三个姓氏各有自己的族长,族老。
如今的里正就是唐姓族人,所以这些年唐姓人在村子里隐隐是压过了其他两个姓氏。
里正是个有想法的聪明人,当初唐老四读书,也是他提议的,里正希望村子里能出个真正的读书人。
当然如果能出个官老爷那就更好的,在没有之前,能出个秀才,也足够他在其他里正面前挺直腰板了。
可惜在他当里正这些年,愿意送孩子读书的人家有,大多却只是送家里宠爱的孩子学些字,好到外面找活干。
真正愿意沉下心让孩子走科举这条路的,一巴掌就能数的出来,这不到五个的读书人中,又大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放弃了。
如今也就唐老四这一棵独苗了,原本里正都放弃了,这次听说唐老四终于考上了秀才,他的想法又起来。
里正希望能在村子里办一个学堂,学堂就由三大姓共同办,日后也好送各自家中的小子读书认字。
只有种过地的人才知道种地有多苦,面朝黄土背朝天,不管烈日还是雨雪,地里的活都不能耽误。
正是吃过这种苦,里正希望能带着上河村改变,这才不负他担当的里正之位。
可对于农家来说改变的契机太少了,大多数农家汉子都是老实人,别说做生意连离家稍微远点都不敢,因为农家穷,经不起一点风浪。
成年人已经无法改变,那就从孩子们改,他能想到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让娃娃们念书。
只要村子里能出一个官老爷,他们就再也不用怕被欺负,其他人不用他说就会送自家孩子读书。
可要办一个学堂容易,想要找一位夫子却很难,大多数读书人的目标都是为了当官,就算没有考中,他们不是在自己村子里当夫子,就是更愿意去县学当夫子,到繁华的地方寻找机会。
而真正绝了科举念头的读书人,多是上了年纪走不动的那种,可就连那种在上河村附近都找不到。
这就是为什么一知道唐老四考中秀才,里正就跑来唐家的原因,他希望唐老四能在村里当夫子。
当里正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的时候,唐老头眼中满是喜色,他是希望老四能同意的,在村子里当夫子,众人都得高看不说,儿子也能留在自己身边,不像以前一年见不了一面。
唐老四理了理袖口,在里正殷切的目光下,微笑道,“耀祖恐怕要辜负里正的期望了。”
这话出口,唐老头和里正都露出失望之色,唐耀祖脸上神情不变,他轻叹口气,“说起来,也是我之前时运不济,每次都会出点状况,直到不久前才能如愿考中秀才。
夫子说我的底子足够扎实,只是少了些底蕴,接下来夫子会给他一位朋友去信,我也会去济州城学习。”
听闻此话,周围的人都抽了口气,济州城那是他们想都没想过的地方。
对于唐家人来说,他们这辈子去的最远的地方就是镇上,连县里都没几个人去过,里正也差不多。
现在唐老四告诉他们他要去济州城,他们惊讶的同时也发现如今的唐耀祖的确不同了。
他不再是考了十几年秀才没过的唐老四,而是已经考中秀才,甚至可能考中举人的唐耀祖。
失望的在心里叹了口气,里正喝了口酒,随后带上笑,一旁的唐石头赶紧给里正重新倒满酒杯。
里正冲着唐耀祖举了举杯,“那就当叔没说过这件事,叔在这里先祝耀祖前途似锦,早日考中举人。”
唐耀祖微笑着端起酒杯,碰了碰唇就将杯子放下,里正似乎并没有发现,接下来的时间也没再提学堂的事。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大家也喝的差不多了,里正告辞离开,唐石头在一旁扶着。
晚上的农家格外安静,除了偶尔的犬吠声,走在路上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唐石头被喝醉的里正带的东倒西歪,“叔,你小心点。”他忍不住道。
“嗝。”一个充满酒臭味的酒嗝把唐石头熏得不轻,无奈的快走两步,他觉得要是今晚他不送里正的话,里正能把自己摔个大马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