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6页
    “我这就回府命人准备些绫罗绸缎、钗環首饰,送到府中给王妃赔罪。”
    ◎最新评论:
    【撒花~】
    -完-
    第58章
    ◎飞虹◎
    午后,沈疏嫣起身用过午膳,就看见几个侍从抬着三大箱东西入了王府,整齐摆放在前厅中,瞧着侍从的衣着打扮,不是陵王府的人。
    沈疏嫣还没明白过来,徐管家已命人将箱子打开,满满当当三大箱子,一箱是夺目耀眼的珠宝首饰,一箱是上好的绫罗绸缎,还有一箱则是些奇形怪状的药草。
    能派人送珍稀药草来的,想来只有晏府了,沈疏嫣并未多言,晏府这个时候派人送礼的原因……想也不想都知道,只能是为了府上那个不省心的嫡女晏盈了。
    沈疏嫣摸了摸整齐摆放好的丝绸料子,晏家道歉的诚意还算不错。
    其实,沈疏嫣原也没想为难晏盈,她虽性子跋扈又口无遮拦,但自己也借她之口,了解到了夫君的过往,勉强算是功过相抵吧。
    对晏盈的厌恶之情,自是有的,但却没到怨恨的地步,更不至于会为难于她,她是晏修胞妹,以晏修和夫君的交情,这个面子,沈疏嫣怎么也是会给的。
    “晏家可有什么话传来?”沈疏嫣问道徐管家,而后随手拿起箱中的一支珠钗,左右翻看,款式花样均是上乘。
    不得不说晏修挑选这些女子喜欢之物,颇有一番心得,不论布料还是珠钗,都甚合她意。
    “晏公子说,他代晏姑娘替您赔不是了,若是王妃无异议的话,晏家打算将人打发回苏州去,”徐管家站直身子,学着晏修的样子,继续道,“若是王妃有异,但凭王妃处置,晏家绝无二话。”
    “将东西收到库房去吧,”沈疏嫣放下手中珠钗,晏盈惹的祸,反倒要整个晏家上下替她赔罪,她若是为难晏修,那也太说不过去了,“就说,本王妃并无异议。”
    “是。”徐管家得话退下,脸上挂着和蔼的笑。
    他原以为这个和事佬不好当,依王妃的性子,此事恐怕难以善罢甘休。
    陵王府和晏府,两府关系本是不错,徐管家自是希望以和为贵,也怪晏姑娘太没规矩,做出这种事情来,若是王妃说一个“不”字,他定是站在王妃这边,绝不会帮晏公子说好话的,可没成想,王妃竟会不带丝毫犹豫地就说出“无异议”三字。
    徐管家一辈子待在王府,为府上尽心竭力,对情爱之事自是不懂,但早年,他也是看过几本风靡上京的话本子的。
    话本上写,好的情爱关系,会让两人双方都越变越好。
    从前王爷性子沉闷,寡言少语,心中除了军务和国事,似乎什么也装不进去。如今,王爷有了牵挂,有了羁绊,也多了许多烟火之气,甚至偶尔能见到王爷脸上带着笑意。
    从前王妃做事全凭心情,如今为了自己在意之人,愿意让步,愿意改变,愿意宽容,这些不都是好的转变吗?
    徐管家低头一笑,他想,或许王爷和王妃,如今就是如话本上所写的这般如此吧。
    *
    徐管家退下后,沈疏嫣便命人备车,赶着回了趟沈府。她对晏盈自是有厌恶之心,但如今她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想做,才懒得费力气和她置气。
    人人都只知道陵王殿下是威风凛凛的大周战神,而不知其中心酸。从前她不知夫君曾患眼疾一事,如今夫君的眼疾虽已痊愈,不过她既已知晓,便总想着自己能为夫君做些什么?
    沈疏嫣记得,幼时她曾在沈府看过一本趣闻杂谈,上头对雨后飞虹有着详尽的介绍。当时她觉得甚是奇妙,对那本书册反复看了两遍,所以印象极深,如今回府,她便想着将那本书册再翻出来看看。
    思及此处,沈疏嫣嘴角轻勾,又命车夫加快些速度。
    *
    翌日一早,沈昀年在沈疏嫣的强烈要求下,特带着工具,去了趟陵王府。
    他这个妹妹,昨日忽然回府,而后便一头栽进府中书库,在里头翻箱倒柜半晌。沈昀年原还奇怪,沈疏嫣怎得突然性情大变,对书库中众多修堤筑桥的书籍感兴趣起来,待临走前,才知她是另有目的。
    罢了,妹妹许久没有求他办过事情了,这么桩小事,他不帮忙,也说不过去啊。
    故而,沈昀年今日特向工部告了假,带着一箱子工具,稍后还有他在几月前特意命人订做的大型水轮,都会有人一并送到陵王府来。
    沈昀年待在陵王府后花园的那个荷花池旁,忙碌了大半天,临近黄昏,终是顺利完工了。
    沈疏嫣幼时曾在沈府看过一本趣闻杂谈,上头记载着,大雨过后,若是立即有强烈阳光照射,或许可见天边飞虹。
    当时她觉得甚是奇妙,还特意问过哥哥,书上所写是不是真的?只记得哥哥频频点头,而后笑着同她说,其实天边飞虹不必非要等到雨后才能看见,人为同样可以造出。若是用水轮循环转动洒水,在天气晴好,阳光普照之时,便可以看见。
    幼时的沈疏嫣,只是觉得飞虹绚烂美丽,哪里想听沈昀年说什么水轮循环转动。但如今回想起来,若真有此事,往后只要在府中装上水轮,便时常可见飞虹了?
    所以她昨日匆忙回府,便是为了此时,好在天时地利人和,便是连沈昀年原先特为侯府花园订制的水轮都刚好制作完成,这才有了一日之内,便可完工的“奇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