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伙房的人跟着官兵去了新城,虽然没有几里地那么远,但确实跟李青文他们碰面不容易了,好不容易撞到一起, 自然高兴的说个不停。
石头磨盘动个不停,磨盘上方有个木头漏斗,漏斗里面的粮食往下洒, 洒到石墨中间的孔洞里面, 石磨转动, 磨成的面粉从旁边的口里流到下面的簸箕里面。
建磨坊的时候费了不少力气, 不过建成后,可是人人夸赞,不单牲口省力,人在屋子里头也不用挨冻,只看着米和面就好了。
伙房有几个人明年就可以回家了,但他们想留在边城,倒不是对这里多有感情,而是想要赚点银子。
这几年,他们看着城外的百姓日子越来越好,当然知道是因为边城物产丰富,一想回去敲打家里那几亩地,真不如在边城这里闯荡两年。
伙房的人跟李家人关系好,留下来也能跟村里人相互有个照应。
像他们存着这般心思的人不少。
朝廷突然对这座宽广无垠的森林进行戒严,不允许大梁北上挖参的人随便进入森林,也不许普句人靠近,除了查图部落的,就只有边城的百姓能进去摘个果子采个药。
也就是说,留在边城过日子,是唯一能进入森林的机会,而这个机会以后再有没有就不一定了。
在伙房人的帮助下,黍子被磨了两遍,黄面细细的,重新装回了麻袋里面。
虽然李青文也想帮他们磨一会儿,但是被伙房的人硬是推了出去。
虽然没有红芸豆,但是他们这里有豌豆,把豌豆煮熟,然后拌上糖,捣成豆泥,黄面加水,和成面团,把豆馅包起来,就成黄豆包。
除了纯豆馅,也可以往里面加些果脯和果仁,这样口味更丰富些,用来哄孩子最好不过。
为了区分这些馅不同的豆包,一般都会做些标记,譬如做的大小不一样,或是在豆包上戳两个眼睛,否则家里这些皮猴子,为了吃到自己想要吃的馅,怕不是会把所有豆包都偷偷掰开瞧一遍。
原来,边城漫长的冬天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时候,虽然冷,但是不用干活,又能玩雪,更又那么多吃的,恨不得一年到头都是冬天。
自从村里开了学堂,冬天反倒是读书的最好的时候,一个个野孩子被拘的受不了,天天装病,试图逃脱课堂。
李正亮就是那个最能装的,入冬以后,天天不是这疼就是那疼,甚至因为不想去上学,还去给张氏守灵堂,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李正明也觉得读书辛苦,但他是老实孩子,除了早上起来穿衣服困难,念书倒是不偷懒。
后屋在蒸豆包,李正颜肉肉的脸蛋贴在李青文的手上,商量道:“小叔,让我替大哥读书行不,他真的很难受。”
李青文把她抱起来,“这话咋不跟你爹说?”
懂事的李正颜早就跟爹爹说过这话,不过李青瑞没同意,小丫头这是给大哥搬救兵呢。
可惜,李青文这事上帮不上忙。
家里蒸豆包,李青文去新城找江淙过来吃饭。
新城的内城到处都是青砖红瓦,冬天看上去比黄色的土墙更冷些,主街道倒是很热闹,雪被扫的很干净,路两边的铺子都开着,不用仔细看,冒着热气的一定是卖吃食的。
这铺子有一半以上都是流犯的家眷开的,吃食也是天南海北都有,有一家包子铺挺有名的,李青文吃过梅干菜馅的包子,味道不错。
这里有一家卖酒的,是李茂群开的,生意红火的很。
跟从前的寒酸不同,主街尽头的衙门很是高大宽阔,这里不单处理日常边城的防务,还接收初到边城的官差和流犯。
今上雷厉风行,登基后,砍头的不少,流放的更多,至今边城的流犯已经有数千名之多,管理事情更加繁琐。
从外面看,衙门威武的很,实际上只有前面这一片能唬人,后面的将军府至今还没有盖起来,还是一片萧瑟的空地,自从林潭离开后,边城没有将军,这个将军府自然也就不急。
一年到头能动土的月份就只有那几个,但那几个月里面又要种地又要做工事,忙的不可开交,相比之下,外城比将军府更加重要。
当然,如果时间挤一挤,还是能够完工的,但是因为寒日那年大家都被饿怕了,现在更愿意多种地,毕竟房子破点可以住,缺粮食可要命了。
李青文一到,衙门外面的官兵看到了,他们都认识李青文,笑嘻嘻的问是不是找江大人,不用他们通报,李青文就进去了。
江淙正在跟周丰年说话,李青文原本想在外头等一等的,但是江淙将他拉进来,把手里的热茶放在李青文的跟前。
说完话,李青文口气的问候了周丰年,问他吃不吃豆包,家里刚出锅的。
周丰年正好不知道该吃啥,闻言便跟着江淙和李青文一起去了,他不单自己来,还把周从信和周从望也带上了。
出来的时候,李青文喊上了陈文,到家后,又去营地里面找蒋立平和方氏他们一家人。
豆包是粘的,馅是甜的,随便配点咸菜吃几个就饱了,大晌午的,大家都没有喝酒,吃光了几锅豆包,打着饱嗝离开了。
吃完饭,李青文拎着一筐冻的半硬的豆包去给姐姐家送去,吃完的江淙跟着他一起。
边城的下午时分短暂,吃完饭一个多时辰天就暗了,俩人把豆包送到,说了一会儿话,又被强留下吃了顿饭,直到天黑才脱身。
--